气泡法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基本的排序算法,也称为冒泡排序。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复地交换相邻的元素,将最大(或最小)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列的末尾。具体步骤如下:

1. 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2. 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
4. 重复步骤1-3的过程,每一轮比较都会将最大的元素“冒泡”到末尾。
5. 重复进行上述步骤,直到整个数组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列。
气泡法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²),在最坏情况下需要进行n-1轮比较,每轮比较需要n-1次交换操作。尽管它的效率相对较低,但它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适用于小规模的数据排序。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从左到右,相邻元素进行比较。每次比较一轮,就会找到序列中最大的一个或最小的一个。这个数就会从序列的最右边冒出来。以从小到大排序为例,第一轮比较后,所有数中最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最右边;第二轮比较后,所有数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倒数第二个位置……就这样一轮一轮地比较,最后实现从小到大排序。比如对下面这个序列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第一轮:1) 90 和 21比,90>21,则它们互换位置:
2) 90 和 132 比,90<132,则不用交换位置。3)132 和 –58 比,132>–58,则它们互换位置:
4)132 和 34 比,132>34,则它们互换位置:
到此第一轮就比较完了。第一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最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比较时,每轮中第 n 次比较是新序列中第 n 个元素和第 n+1 个元素的比较(假如 n 从 1 开始)。第二轮:1) 21 和 90 比,21<90,则不用交换位置。2) 90 和 –58 比,90>–58,则它们互换位置:
3) 90 和 34 比,90>34,则它们互换位置:
到此第二轮就比较完了。第二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二个位置。第三轮:1) 21 和 –58 比,21>–58,则它们互换位置:
2) 21 和 34 比,21<34,则不用交换位置。到此第三轮就比较完了。第三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三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三个位置。第四轮:1) –58 和 21 比,–58<21,则不用交换位置。至此,整个序列排序完毕。从小到大的序列就是“–58 21 34 90 132”。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总结出,如果有 n 个数据,那么只需要比较 n–1 轮。而且除了第一轮之外,每轮都不用全部比较。因为经过前面轮次的比较,已经比较过的轮次已经找到该轮次中最大的数并浮到右边了,所以右边的数不用比较也知道是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