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先后顺序如下:

1、货币市场利率化优先。因为放松利率管制以后,中央银行仍然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力,而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调控金融机构头寸、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2、贷款利率市场化应先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如果存款利率先于贷款利率放开,则会缩小存款机构利差,进而导致其经营状况恶化。而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则会加大存款机构的利差,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如果存贷款利率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升除了会增加存款机构经营成本外,还会加速贷款利率上升,造成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
3、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相当于放开了存款市场的所有利率。实际上,对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措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央银行始终对利率和汇率信号保持足够的调控能力,并将资本帐户放开的时间表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错开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和汇率高度相关,二者的变动互相制约,尤其是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十分明显,并共同对一国货币供应量和内外均衡形成影响。我国管制性利率和非市场化汇率构成现行金融体制的两根支柱。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我国出现经济增长减速,而国际利率又上升,我国中央银行将面临两难选择:降低利率刺激国内经济,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而让国内利率随行就市又会加剧国内失衡。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这时如实行浮动汇率制,则我国可单独维持低利率政策,因为低利率引起资本外流使本币贬值,而本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同时还可刺激出口行业扩大投资,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可见,要实现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及时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以形成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金改”是指金融体制改革,是对金融行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调整。具体来说,金改包括一系列对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改革措施,旨在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
在中国,金改主要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改革。金改的推进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对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8%指的是年利率。年息是8分利: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假设本金1万元,期限为一年
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存款利率。所谓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就是指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存款本金或贷款本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按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按万分之几表示。
当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时,银行投资的机会增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发展低靡,社会处于萧条时期时,银行投资意愿减少,自然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小,市场利率一般较低。
央行的政策,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自然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会随之上升。
价格水平,市场利率为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否则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值。同时,由于价格上升,公众的存款意愿将下降而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上升,贷款需求大于贷款供给所导致的存贷不平衡必然导致利率上升。
股票和债券市场,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利率相对而言也降低。
国际经济形势,一国经济参数的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利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对国际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产生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