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是什么市恩施市是什么省

2023-08-12 08:37:21 浏览

恩施是湖北的13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不属于其他市。

恩施市是什么市恩施市是什么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驻恩施市,是湖北的13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

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0万千瓦,风电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恩施州的鄂西铁矿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

恩施州有215科、900属、3000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恩施州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乔大木60科,114属,249种;灌木32科,89属,228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

恩施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4个,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

恩施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国最美县域、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恩施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截至2019年恩施市是县级市。

春秋时期地属巴国;战国时期属楚巫郡,秦朝时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

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化郡,又复为施州。

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为施南府附郭县。

中华民国初年,府存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

1949年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

1982年设立县级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

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1996年,恩施市面积3814平方千米,人口约73万人。辖3个街道、3个镇、16个乡:舞阳坝街道、小渡船街道、六角亭街道、龙凤镇、崔家坝镇、板桥镇、七里坪乡、三岔乡、新塘乡、双河乡、石灰窑乡、红土乡、沙地乡、白杨坪乡、太阳河乡、

龙马乡、沐抚乡、屯堡乡、白果乡、芭蕉乡、盛家坝乡、黄泥塘侗族乡。市政府驻舞阳坝。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恩施市总人口755725人,其中:小渡船街道36029人,舞阳坝街道80499人,六角亭街道45923人,龙凤坝镇44400人,崔家坝镇40179人,板桥镇20075人,七里坪乡34205人,三岔乡29716人,新塘乡32467人,

双河乡17076人,红土乡29463人,石灰窑乡14030人,沙地乡34185人,白杨坪乡58831人,龙马乡18493人,太阳河乡21848人,屯堡乡45180人,沐抚乡27096人,白果坝乡28288人,芭蕉乡37673人,盛家坝乡36487人,黄泥塘侗族乡23582人。

么省

2001年,撤销七里坪乡,大部分区域并入舞阳坝街道;撤销龙马乡,并入龙凤镇;撤销双河乡,并入新塘乡;撤销沐抚乡,并入屯堡乡;撤销芭蕉乡、黄泥塘侗族乡,合并设立芭蕉侗族乡。

2004年末,恩施市总人口771459人。辖小渡船、舞阳坝、六角亭3个街道,板桥、龙凤坝、崔家坝3个镇和三岔、新塘、红土、沙地、白杨坪、太阳河、屯堡、白果、芭蕉、盛家坝10个乡。共有34个居委会、172个村委会。

恩施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7亿元,同比增长12.3%(可比增长,下同)。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增长14%。一产业增长4.5%,二产业增长13.2%,三产业增长10.7%。产业结构比由18.5:38.5:43.0调整为18.0:38.8:43.2。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增长16%。外贸出口达到1.1亿美元,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3亿元,增长4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2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92元,增长1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增长25.4%。城镇化率达到48.4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20.9亿元,增长32.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4.8%。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1.3万人

宜昌市是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恩施州,两个级别是一样大的。

宜昌,古称“夷陵”,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建制历史逾两千年。“宜昌”之名始于东晋,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1992年设立地级市。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县,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千米,南北长90.2千米,总面积3972平方千米。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万。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也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恩施市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这里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恩施州主要风景区有:巴东神农溪,利川腾龙洞,清江闯滩,利川鱼木寨,恩施大峡谷,利川佛宝山漂流,恩施梭布垭石林,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恩施土司城,恩施龙鳞宫,利唐崖土司城等。

1、恩施在哪里属于湖北省。

2、恩施市,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恩施建县始于吴永安三年(260年),为沙渠县,隶荆州。1984年1月4日,市、县合并。恩施市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主要河流有清江、带水河、车坝河等,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