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8)米,直径1-4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40)厘米,节下被腊粉。叶鞘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长20-40厘米,宽约10厘米,分枝多数,长5-20厘米,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小穗柄长2-4毫米,**;小穗长约12毫米,含4花;颖具3脉,**颖长4毫米;**颖长约7毫米;**不孕外稃[外稃是外稃颗未剥的谷子,有两个颖片,最外面的就是外颖,会大一点,还会稍微包住内颖的边缘...]雄性,长约12毫米,**外稃长11毫米,具3脉,顶端长渐尖,基盘延长,两侧密生等长于外稃的丝状柔毛,与**的小穗轴相连接处具明显关节,成熟后易自关节上脱落;内稃长约3毫米,两脊粗糙;雄蕊3,花药长1.5-2毫米,**;颖果长约1.5毫米。

芦苇的功效与作用中医学上入药,性寒、味甘,适合用于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本草纲目》谓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本经道源》记载它有“烧存性,治活衄诸血之功”;除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可治发背溃烂。
芦花止血**,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本草图经》记载它“煮浓汁服,主鱼蟹之毒。”芦苇既是菜肴中佳晶,又能治热血口渴、淋病。《王揪药解》说它能“清肺止渴,利水通淋”。《本草纲目》记载它能“解诸肉毒”。芦茎、芦根[芦根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更是中医**温病的要药,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古代十四种药物书籍上都有详尽记载。
根茎为利尿、健胃、**药,并有清凉镇呕作用,用于一切热病之口渴及小便赤涩,能溶解胆液凝石,治黄疸,急性关节炎等。又可用为食鱼、蟹、河豚中毒**药。
芦苇的用法和用量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②、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
③、治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
④、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
⑤、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切讫秤)、麦门冬[麦门冬(Ophiopogonjaponicus)简称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寸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去心)、地骨白皮各十两,生姜十两(合皮切),橘皮、茯苓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