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域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那么网友们知道猫耳朵饮食文化有哪些吗?感乐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路来相识一下吧。

1、据传,清乾隆天子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叶小舟赏玩西湖。游得兴致勃勃时,天突然下起了小雨,世人立刻避雨于小舟船舱内。各人等啊等,但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许久都不见停。
2、几个时候已往了,乾隆天子又饥又饿,忍不住问老渔翁有否吃食。老渔翁告诉乾隆有面但没有擀面杖,做不成面条。
3、正发愁之际,老渔翁的小孙女抱着一只小花猫走来说:“没有擀面杖,我来用手捻。”于是小女人下手将面捻成块,状似小花猫的耳朵,小巧可爱。她把这外形怪怪的面条下锅煮熟后再浇上鱼虾卤汁端给乾隆吃。
4、乾隆晤面条差别寻常的容貌,玲珑别致,吃后更以为回味无限,赶忙问小女人这叫什么面,小女人回覆说是猫耳朵。
5、乾隆很是喜欢这道点心,回京后即召小女人为其做“猫耳朵”。自此“猫耳朵”成了一道名点。
6、另一则是说小女人长大嫁人后,为了维持生计,摆摊卖面过活。一日想起旧日奇遇,当即挂上了“御驾亲尝猫耳朵”的幌子,吸引主顾慕名而来,成为杭州名食,一直流行至今。
7、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录,“圪搓面”本是为祭雁而制,元代骑马射猎者却奉为获猎之吉食,称为“马乞”,进入了御宴傍边。山西太原亦将圪搓面称为“麻食”,盖“马乞”谐音世传之故。
8、可见,猫耳朵在元代就最先风行成长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流传到陕冀鲁豫以致江南一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食之夸赞,因其形似猫耳,呼为“猫耳朵”(《名食掌故》)。解放后老舍老师在北京晋阳饭庄品尝此面,写诗赞曰:“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以上就是对于猫耳朵饮食文化有哪些的相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