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苜蓿的功效与作用及营养价值_禁忌_选购和做法

2023-04-25 23:30:08 浏览

简介南苜蓿,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南苜蓿MedicagohispidaGaertn.的全草或根。南苜蓿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区。具有清热凉血,利湿退黄,通淋排石,生津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黄疸,痢疾泄泻,石淋,肠风下血,浮肿。

南苜蓿的与作用及营养价值禁忌选购和做

清热凉血,利湿退黄,通淋排石,生津。

用于热病烦渴,黄疸,痢疾泄泻,石淋,肠风下血,浮肿。

1、治黄疸:南苜蓿50克,调味煮汤食。

2、治痢疾、肠炎:南苜蓿100克,粳米100克,调以食盐、味精,煮粥食。(1-2方出自《中医饮食保健学》)

3、治浮肿:苜蓿叶、豆腐,调以猪油,烧食,连续食用。(《吉林中草药》)

4、治膀胱:鲜南苜蓿捣汁饮。(《中草药手册》)

全草60-90克。鲜全草90-150克。水煎或捣汁服。

有虚寒体质者不宜食用。

夏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茎匍匐或稍直立,基部多分枝,无毛或稍有毛。羽状三出复叶;小叶片阔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1.5cm,宽0.7-1cm,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疏柔毛,两侧小叶略小;托叶卵形,边缘有细锯齿。总状花序腋生,有2-6花;花萼钟状,深裂,萼齿尖锐,有疏柔毛;花冠蝶形,黄色,略伸出萼外。荚果螺旋形,无深沟,直径约6mm,边缘有疏刺,刺端钩状,含种子3-7粒。种子肾形,黄褐色。花、果期4-5月。

生于山野或路旁。汉江流域有栽培。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区。

全草缠绕成团。茎多分枝。三出复叶,多皱缩;完整小叶阔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1.4cm,宽7-9mm,两侧小叶较小;先端钝圆或凹入,基部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疏被柔毛;小叶柄长约5mm,有柔毛;托叶边缘有细锯齿。总状花序腋生;花2-6朵;花萼钟形;花冠皱缩,棕黄色,略伸出萼外。荚果螺旋形,边缘具疏刺。种子3-7,肾形,黄褐色。气微,味淡。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