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指什么什么什么大散关

2023-08-13 08:33:30 浏览

1.“铁马秋风大散关”诗句

大散关指什么什么什么大散关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2.急求,有谁知道王维的《大散关诗》

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

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

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

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

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

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

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

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

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大散关的山门,具有古代营寨式的建筑风格。山门匾额是赵祖康民国25年写的“古大散关”四个大字。

山门楹联刻制了宋代诗人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进入山门,正面是一座古建大殿。

这是新修的陆游祠。陆游是宋代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我国宋代芒名涛人。公兀1169年,抗金主将王炎任四川宣抚使,统领川陕抗金。

他任用了46岁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陆游襄赞军务。陆游身着戎装,亲临前沿大散关,执剑守关,跃马杀敌。

并在大散关写下了很多忠诚保国的诗篇。祠正中为陆游巨像,身高3米。

陆游手持诗稿,昂首注目远眺,气态轩昂,表现了一代文武全才诗人的不凡气质。像后高悬着仿舒同先生题写的“千古风流”四个大字。

两侧墙壁上绘制了陆游生平壁画,工笔重彩,栩栩如生。后墙上还书写了陆游在大散关所作的诗篇。

整个陆游祠严整肃穆,端庄大方。院内东侧一块巨石上镌刻了“饮马泉”3个大字。

相传是三国关云长的坐骑赤兔驹过散关时,用马蹄刨出来的泉水,至今不涸。一条由99个台阶连接的上关山路,像一通天梯,绕过陆游祠直通关岭。

难怪唐代诗人王维在《大散关诗》中写道:“危经几万转,数里将三休”。上了关岭,路旁紫藤盘绕,橡树成荫。

盘山而上,便见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战壕分布在关岭的悬崖边上。关岭南端有一座青砖砌筑的烽火台。

这是当年报告敌情消息的设施。据观察,从益门镇到秦岭梁就有几个烽火台。

几经沧桑,现已荡然无存,只有大散关岭上仍存有古时的残砖遗址。登上烽火台,放眸四瞧,东观川陕公路,车水马龙;南望宝成铁路穿山越岭;西眺散水奔流,诸峰峥嵘,秦岭主峰,直插云天;北顾关岭,青山重重。

古散关上,有座5间2层敌楼,横锁关口。敌楼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大散关”3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

敌楼北墙上是巨幅山水画《大散关图》,为游人展示了古大散关的风采;南墙上是工笔重彩画《抗金图》。敌楼西侧,民族英雄吴蚧、吴磷雕塑组像迎面而立。

雕塑风格整体概括,雕法明快,造形生动,有石雕效果。吴氏兄弟是宋代名将,宋史有传:甘肃静宁人,能文善武,屡立战功,曾在大散关击败金兵10万,名垂千古。

给后世留下了“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的美唱。敌楼北面有眼“龙泉”,泉水清冽甘甜,从未干涸。

据传每遇大旱,当地百姓上山求雨取龙泉之水,下山供养,便有大雨而降,使五谷得以滋润,让万民免遭饥荒。大散关上有一块奇石,上有一条白蛇,天然生动。

过去人们旅行,到了这里,见到此石,便知已到大散关了。因此有大散关白蛇指路之说。

据民间相传,当年白娘子为救许仙,到长寿山去盗灵芝草,被白鹤童子发现,交战于白云之上,被白鹤童子砍伤了头,掉在地上,落在大散关这块大石之上,就成了化石。大散岭上,还有一座白菩萨塑像,站立于青山白云之间,端庄秀美,慈祥可亲。

这就是民间所传的观音菩萨过散关。相传岐山下有一村女,长得十分丑陋,村民都讥笑她永远嫁不出去。

姐妹们也不愿与她来往。忽有一日,嫂嫂从她门前经过,闻到屋里异香之味,就偷偷从窗外观看,发现丑女卸掉头套,现出本来面目,长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藐,不由叫出声来。

“丑女”发现已有人识破了她的秘密,就在当天夜里,离家出走。她向。

3.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金议和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正当抗金战场上捷报频传,金兵节节败退之时,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在1141年和金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因此陆游诗中的大散关诗南宋与辽的分界线,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该题要从两方面看,对于南宋来说,和约是不平等的,但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再次说明了,民族关系中,和是主流,战是次流,民族间的友好合作是主题。

4.唐宋古诗中的"大散关"是指何处,那位给讲讲啊

大散关(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半坡铺)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

5.有关函谷关的诗句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春晚寄微之》(白居易)

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

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

南国方谴谪,中原正兵戈。

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

通州更迢递,春尽复如何?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吸气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圭阝(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合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四时祭祀。时隔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下来的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自成格局。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对祠宇、塑像、壁画进行了维修粉饰,新植了花木,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增设了服务性设施,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大散关(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半坡铺)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①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②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大散关(Sanguan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

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

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陕西的关中,‘关“指“四关”,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民俗文化丰富浓郁,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农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还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豆腐、购买蔬菜、吊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均蒸几笼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不论城里还是农村,都要“扫舍”,家家房前屋后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大早,家家房门上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腊月三十夜称“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散关

入夜后家家户户明灯高照,燃放爆竹,达旦不眠,守夜也叫守岁,否则一年都会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四包厚礼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地都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舞社火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热闹非凡。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

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庄稼人心里想的最多的,永远是庄稼。风调雨顺了,饭场上喝个苞谷榛都有劲,吸溜的声音都跟唱歌一样。此情此景,活生生地显现了最有特色的关中谜语:“红杆子,挑白旗,呼噜呼噜进洞里。”

陕西关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俗文化渐渐的被人们淡忘,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有待我们继续传承发扬广大。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