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惋惜”是出自于《三国演义》,这句话从古传播到今是有典故的。那么“食之无味,弃之惋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下面一路来看看吧。

1、典故的由来首要如下:其时,曹操与刘备坚持汉中,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近吃完,又无法取胜,表情十分忧虑。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哪里,他自作智慧,怂恿战士们收拾行装筹办撤兵。士兵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啊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丞相进不能取胜,恐人讥笑,来日诰日必然会下令退军的。于是各人都信赖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
2、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人所说"食之无味,弃之惋惜"。
3、“食之无味,弃之惋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惋惜。比喻工作举行下去没多大须要,就此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维谷,踌躇不决,无可怎样。
关于“食之无味,弃之惋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的相干内容就先容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