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有什么鱼种抚仙湖的鱼种

2023-08-12 06:22:45 浏览

抚仙湖红脸青鱼是本土鱼“云南倒刺鲃”。

抚仙湖有什么鱼种抚仙湖的鱼种

这种鱼是真正的本土红脸青鱼,全身基本是青黑色的,尤其是背脊,两侧的鱼鳞呈红色,鱼的背鳍上有一根倒针。

抚仙湖属断陷湖类型,它是强烈的地面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地堑式盆地积水所致,所以湖泊长轴延伸方向与南北向构造断裂相一致。抚仙湖西南有一条约1公里的山谷河道——隔河(又称海门河),通向星云湖。星云湖的水面比抚仙湖高,湖水日夜从海门河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有一种著名的抗浪鱼,它喜欢抗浪逆行,但从不越过二湖之间的“界鱼石”进入星云湖;星云湖中有一种大头鱼,也常常沿海门河而下,但也不越过“界鱼石”而进入抚仙湖。这是因为二湖的生态环境不同。抚仙湖深度大,湖水清澈,透明度大,属于贫营养性湖泊。抗浪鱼适应于水深浪大、水草稀少和环境贫瘠的湖中生活。而星云湖为浅水湖泊,水绿色,透明度小,含有机质多,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大头鱼适应这种水温高、渔饵丰富的湖水生活。抚仙湖水源主要靠周围山地河川径流及泉水补给,其中与星云湖相通的海门河占入湖径流主体。抚仙湖的出水道有海口河和铁荪河,它们从湖东部流出后注入南盘江。抚仙湖具有蓄洪、灌溉、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湖贮水量大,灌溉着沿湖近20万亩土地。湖中有数条航线,担负着沿湖地区物资运输。它的出水口——海口河,长15公里,落差达385米,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现已建有水电站。抚仙湖除出产特有的抗浪鱼外,还产鲤、青、鲢、马鱼、金线鱼等20多种经济鱼类

长久以来,在抚仙湖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水下古城”。

抚仙湖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虽然湖面只有212平方公里,但是蓄水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85亿m³,占云南九大湖泊总蓄水量的60%以上。凭借着强大的储水能力,抚仙湖成了西南最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堪称云贵高原的“大水潭”。

抚仙湖不仅水资源丰富,其水质也非常优良,湖水宛若碧玉,湖色美到无可挑剔。根据水质监测标准,抚仙湖的水质常年被评为I类水,水体透明度为5~11米,最大可达12.5米,纯净度极佳,以至于湖中的游鱼有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既视感。

最近,抚仙湖的湖面上出现了大量鱼群聚集的现象,当地称为“青鱼阵”,壮观的场面还惊动了央视媒体。

“青鱼阵”的风采在航拍视频中显露无疑。视频中,大量的青鱼在湖面自在畅游,规格大小不一,数量估计有成百上千条,场面颇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所说的“青鱼”并非四大家鱼中吃螺蛳的青鱼,而是湖中的原生鱼:云南倒刺鲃,这种鱼是抚仙湖的土著鱼,在上个世纪还曾是最重要的渔获之一。

据当地村民陈放德介绍,湖中的青鱼有时会聚集数个小时之久,到下午5点左右才会散去。在集会期间,青鱼群的反应非常敏锐,稍有人靠近就会迅速散开,潜入水底消失不见。老人还透露,“青鱼阵”多出现在每年的5~9月,最大的青鱼有10多公斤重。

那么,“青鱼阵”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罕见呢?

事实上,“青鱼阵”是一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

首先,阵中的“主角”云南倒刺鲃本身就有聚群捕食的习性,每年的5~8月份是活跃期。

鱼种

其次,云南倒刺鲃以丝状藻类和水草为食,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其饵料主要分布在湖水的表层和浅滩区域。而到了每年夏季,幼鱼和成鱼的摄食量增加,出于觅食的需要便出现了聚群行为。

也有网友猜测,可能与繁殖或者缺氧有关。其实,二者的可能性并不高。

缺氧的可能性也不高,因为抚仙湖的透明度达5~10m,属于贫营养分层淡水湖泊。该湖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低,“水呼吸”等耗氧因子可以忽略不计,白天溶氧充足,并不会缺氧。

抚仙湖还是一个深水湖,平均水深超过90米,最深处达155米,湖中的土著鱼拥有广阔的栖息空间,鱼群密度低,耗氧量并不高。再退一步分析,即便是缺氧,浮头的时间理应在清晨前后(此时水中的溶氧最低),而“青鱼阵”出现的时间则是中午和下午,显然和缺氧的时段不符。

至于“罕见”的原因,当地居民也道出了真相:和人为捕捞有关。从70年代至今,抚仙湖渔业开发的程度较高,野生资源衰退严重,近年来通过有序禁渔、增殖放流,天然种群开始逐渐恢复,“青鱼阵”出现频率因此升高。

大量鱼群集中涌现,这至少说明抚仙湖中鱼类资源丰富。在1990年代的渔业调查中,抚仙湖中的土著鱼记录有25种,最经典的代表种就是演绎了“青鱼阵”的云南倒刺鲃,其次则是鱇浪白鱼。

土著鱼是抚仙湖的一大特色,曾为湖区渔民贡献了可观的收益。上世纪80年代,湖中的云南光唇鱼、鱇浪白鱼、抚仙金线鲃等数量众多,是主要的捕捞对象,如今的处境却令人唏嘘,全都无法形成渔业产量。

以鱇浪白鱼为例。在80年代,鱇浪白鱼的年产量稳定在300~400吨,90年代急剧下降。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当年仅产白鱼10.4吨,渔民营收可用“惨淡”二字来形容。资源枯竭的态势并未就此扭转,2000~2004年间,其产量进一步下跌至0.5~1吨。曾经占据主体地位的鱇浪白鱼优势不再,老土著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抚仙湖的外来鱼却不断增多,银鱼更是在10年之内“反客为主”,大幅度抢占白鱼的生态位,成为了新晋的优势种。

据渔业部门记载,云南省在上个世纪有两次大规模的引种活动,第一次是在60年代引入四大家鱼,第二次则是在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滇池、洱海、阳宗海均是作为“处女湖”引种。

1982年,与抚仙湖仅有一堤之隔的星云湖引入了太湖新银鱼,不料,这种身体透明、体长仅5~8cm的外来鱼通过隔河进入了抚仙湖,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稳定种群。1990~2004年,银鱼出现爆发性增殖,平均捕捞量高达1554吨,全面取代了濒于绝迹的鱇浪白鱼。

一方面,银鱼可吞食湖中的鱼卵、浮游动物,争夺了鱇浪白鱼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另一方面,银鱼的捕捞方式也使得鱇浪白鱼无故躺枪。根据八九十年代的拖网调查结果,湖区渔民每捞起1000克的太湖新银鱼,就会连带捕捞250尾鱇浪白鱼,规格仅有2~4cm,显然处于幼鱼阶段。

长期的银鱼捕捞作业导致鱇浪白鱼的幼鱼资源不断减少,种群规模因而萎缩。令人欣慰的是,人工繁殖给鱇浪白鱼带来了一根救命稻草,其他土著鱼也获得了“劫后新生”。例如:在云南滇池,滇池金线鲃、滇池银白鱼均绝迹多年,同样是通过人工繁殖才免于种群灭绝。

抚仙湖水质佳,生态好,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而位于抚仙湖西南侧的星云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湖区因富营养化严重而呈现偏绿色,蓝藻密度居高不下,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V类水平,和抚仙湖形成了鲜明对比。

综合营养指数显示,星云湖属于营养型湖泊,氮磷含量高,这和上世纪的养鱼活动不无关联。为发展渔业经济,星云湖曾在上个世纪广泛引种,四大家鱼、鲤鱼、银鱼等均有涉及,其中有不少外来鱼都扩散到了抚仙湖中。

历史引种资料显示,抚仙湖仅在1966年引入了100万尾草鱼,此后再无其他引种活动。而在调查中,湖中的外来鱼类却不断增多,2004年外来鱼已达到19种。由此可推测,抚仙湖中的大部分外来鱼应该都来自于星云湖。

除了外来鱼,星云湖的水质对抚仙湖也有潜在的影响。从地势上看,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前者的湖水可能成为后者的污染源。因此,保护抚仙湖就要重视星云湖的污水治理,优化出流改道工程,严格控制水流方向,警惕雨洪带污的威胁。

抚仙湖的蓄水地位非同小可,由于封闭性较强,理论上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因此,湖区一旦发生严重污染,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

就水源来看,抚仙湖主要通过降雨和径流补水,流域内有大小河流103条,水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源头上氮、磷等污染物的控制,对流域内的入库河流、星云湖等重要水域加强控制,消除劣质水体。

二是采取生物治水措施。例如在星云湖中加大鲢鳙等净水鱼的投放量,在抚仙湖中加大鱇浪白鱼等土著鱼的放流量,使之恢复生态位。在湖滨地带,可加大栽培沉水植物,修复并改善湿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三是加强水质监测。抚仙湖的蓄水量庞大,相当于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为确保水体优质,可在上游河湖及湖区设置多个监测断面,逐日或逐周监测水质,构成健全的预警系统,确保一湖清水永续存留。

抚仙湖的青鱼是湖里的土著鱼:云南倒刺鲃鱼。而不是大家长说的说吃螺蛳的青鱼,

1、抗浪鱼是抚仙湖的主产鱼类,也是抚仙湖的特产.它们常喜栖息於深水鱼洞或沙砾之中,因能在风高浪涌的湖水中生长,当地人民便称之为”抗浪鱼”.此鱼体长三四寸,其形如箭,呈银白色

2、白条海葵鱼开放分类:鲈形目、鱼纲白条海葵鱼Amphiprionfrenatus分类:鲈形目特徵:体侧扁,呈卵圆形。口小。体色橘红或红黑,幼鱼较淡,成鱼较深。鳃盖前具一白色宽横带,尾鳍圆形。

为进一步完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扩大规模,使抗浪鱼的种群得到尽快复,2002年7月26日,由澄江县科学技术局、澄江县水电局组织筹备,玉溪市科学技术局主持召开"澄江县抚仙湖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评价会"。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专家评价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课题组,省、市、县有关单位领导,新闻媒体等46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课题组汇报项目实施情况,专家及领导提问,课题组答辩,评价组提出评价意见等议程,对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给予充分肯定。

建议课题组及县科学技术局、水利局做出计划,从抗浪鱼种苗数量、发展规模等方面,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使来之不易的这项技术尽早发挥作用,让抗浪鱼种群尽早得到恢复,造福于沿湖居民,促进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著物种的产业化生产探索一种模式。

怪事年年有,今宁格外多,前有大明湖,鱼群跃水杂上船,云南的第三大湖抚仙湖似乎感受到了号召,不甘示弱的搞出了个大镇仗。时隔30年再现清鱼镇,连见多识广、年迈气尺的老人都被震慑了。清净还原当日景象,在抚仙湖的明星村附近,平静的湖面下有一群暗潮汹涌的鱼群缓缓的聚集在一起,不一会儿,水面开始荡起涟漪,慢慢的浮现出成百上千条的青色小鱼头,先是鱼群凑成一团,接着成依次排开,随后又顺势方向汇成了一个圆圈,他们像一个花样游泳队一般在湖中展示着绚丽的舞姿。

青龙阵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此,此次参与的鱼群最小的都有十厘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十公斤,数量繁多,湖面呈现黑压压一片。当地负责人称,此次出现的晴鱼相见有150吨,此般盛况上次还是出现在1990年左右,30年后再次呈现壮观的青鱼镇。有人欢喜有人忧,未能见到如此大场面喜,又未在此时出现这般景象而忧。青鱼镇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何?抚仙湖时隔30年再现将近150吨的超大规模青鱼镇,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是因湖中突发何事?还是因天气突变?不跟大家卖弄玄虚。

其实在云南抚仙湖的居民们应该对清鱼镇略有耳闻,这清鱼镇并不是什么偶然突发事件,恰恰相反,它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出现在五月初直到九月左右,在以前几乎每年都有,但是前十几年出现的次数较少,规模也较小。想要探究出现青鱼镇的原因,要从此青鱼镇的主人公青鱼开始说起。

青鱼是一种圆筒形,头部较大稳不短,身长将近140厘米的黑青色鱼类,是我国的四大淡水鱼之一,也是抚仙湖的本土鱼种。它们通常栖息于水的中下层,生性耗尽,一般不会游到河尚层,但凡事都有例外,现在这个时期段是青鱼的繁殖期,他们会成群结队的聚集在一起,开一个盛大的相亲会,相亲会上的固定节目就是展示自己,青鱼镇就是他们展示的场面之一。

所以人类看来是大惊小怪的场面,实则只是青鱼们为繁育后代做出的努力行动。盛大的青鱼镇背后的原因只是一场相亲大会,不仅仅于此,青鱼镇的再次出现,我们人类应该高兴,这表明生态环境正在变好。近几年抚仙湖的水质越来越好,湖水清澈见底,还没有其他的浮游生物阻挡,鲸鱼群数量不断壮大,岸边倒是长出了不少野生的榕树,此时正是榕树果实成熟的季节,坠入湖里的果实吸引了大批青鱼,随后一呼百应般换来了大队伍争先恐后的抢夺果实池,这也是形成的少见的大规模青鱼镇,这些都可是纯野是个青鱼,每条都有将近十斤重,随便一捞都能饱餐一顿。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这青鱼可以是被号称为鬼鱼、索命鱼。蔡红讯过后,不少青鱼也会被冲到水上层,站在岸边的人们面对如此肥美的青鱼难免会心动,不少人就是在此时为了捕捉看似触手可得的鲸鱼而卷入河流中丧命,别看鲸鱼好似呆呆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力气非常之大,加上来势汹汹的洪水,人的后果可想而知。最后对于抚仙湖突然再现青鱼镇,你们有何看法呢?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