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章乡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面积144.2平方千米。人口9988人。乡政府驻东山村。辖宝山村、长河村、朝阳村、大兴村、丰成村、福生村、富裕村、孤山子村、海兴村、翰章村、河山村、民生村等。清代初期为禁垦围场,至清末光绪初年始有零散住户,到中华民国时期归敦化县城西乡辖,敦化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陈翰章将军,于1948年经上级批准,将陈翰章出生地半截河屯改名为翰章。
德林石的两种说法

敦化人据德林石形色,称其为带眼石、蜂窝石、火烧石、大青石和卧牛石等。关于德林石之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得名渤海德理府。满洲源流考云:德林石在宁古塔城西九十里。自郭摩和池东绕沙兰站之南,抵呼尔哈河,有大石广二十余里,孔洞大小不可数计,或圆,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深或丈余,或数尺;中有泉,澄然凝碧,或潜鳞游泳,或生桦榆等树;夏无蚊虻,麋鹿群聚於中,名曰德林石。渤海有德理府,亦是其处。第二种说法:该石早于渤海国时期,即被广泛应用到建筑、祭祀、丧葬和法器制造及重要活动场所。如宁安渤海镇南大寺的石佛和石幢;敦化六顶山渤海王室墓区的封坟石以及敦化新近发现的千年古庙和石棺,都是以德林石为原料制作的。据文物考古专家证实,德林石群及德林石制造的器物,对研究东北地区的地质、气候变化、渤海时代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佛教文化、生产力水平都具有重要价值,且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由于德林石坚固耐用,德林石群近些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有的石群被农民开成了耕地,有的被批为建筑用地(如九牛集团在翰章的场址),有的被农民私采滥打成建筑石料,以每小四轮车石料120元的价格卖掉。据不完全统计,仅翰章地区被毁掉的石群面积已达20多公顷。敦化市民俗学会会长高景森痛感该自然文化遗产有可能将彻底消逝,于是建议敦化市委、市政府保护德林石群,并建立德林石文化园。施立学就此建议:请省政府派出由地质学家、民俗学家组成的德林石考察小组,深入调研;在翔实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建立德林石文化园,与中国另三大石林相互呼应;建成的德林石文化园将成为长白山的一个重要旅游景观。
日军杀害陈翰章将军后,派人做了一副棺木,棺椁是洋铁皮做的。将没有头颅的将军遗体送回了半截河屯。遗体运回后,乡亲为将军建了一座墓,将将军的遗体葬在墓中。
1946年,陈翰章的头颅辗转到哈尔滨市,并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保存。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党派人找到了陈翰章的遗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敦化人为了纪念陈翰章,将他的出生地命名为翰章乡,当地中学也命名为翰章中学,还在陈翰章墓地和市区建起多座纪念碑。杨明谷老人提起陈翰章将军不禁潸然泪下。他指出:“将军为国捐躯已经70多年了,至今却仍然身首葬在两处,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也让敦化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敦化人希望能在陈翰章将军诞辰100周年之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把将军的遗首请回敦化,身首合葬一处,重建将军墓。”
为弘扬英烈精神,2011年7月初,敦化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积极开展庆祝陈翰章将军百年诞辰系列活动,重建陈翰章陵园。7月21日,敦化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哈尔滨革命烈士陵园,商谈恭请陈翰章头颅回家乡安葬事宜。8月1日,翰章乡政府、翰章乡中学、翰章村党支部以及陈翰章将军亲属等80多人远赴哈尔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陈翰章将军墓,代表英雄故乡1.3万群众表达了将军遗首早回故里安葬的愿望。2012年,陈翰章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13年6月13日,烈士陵园举行“身首合葬”仪式。
2013年4月10日早,陈翰章外甥鄢成、外甥女鄢春艳和来自敦化市的迎请队伍从敦化市出发前往哈尔滨。11日9时,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举行了陈翰章将军遗首交接仪式。
2013年4月11日下午,迎请车队到达敦化市卧龙山公墓。陈翰章遗首将被暂时保存在敦化市卧龙山公墓,待陈翰章将军烈士陵园完工后,再正式进行身首合葬。2013年6月14日,是陈翰章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6月13日,“陈翰章将军身首合葬暨公祭仪式”在吉林敦化陈翰章烈士陵园举行,让抗联名将陈翰章得以在百年诞辰之际在家乡的土地上安眠。此后,陵园将对外开放,供人瞻仰烈士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