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你能猜到这是什么字吗?对了,这就是“爨”,怎么读呢?看我口型,“cuan”。“爨底下”是一个座落在北京门头沟的小村落,可不要小瞧它哦,它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呢!

爨底下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我们到一起去逛一逛吧。
爨底下村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像爨底下村保留这样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在我国实属罕见。
在沿着村落行走或进入农家院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路面所铺的材料大都为紫色、绿色或灰色岩石石板,这在当地有个说法,紫色有“紫气东来”之说。这些岩石都采自当地石山,村民就地取材,因陋而简,构成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爨底下的屋子盖得极为精致,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墙壁上有很多花样,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
到爨底下村游览,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风韵,还可以从地理的视角探究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我们通过观察“爨底下村卫星图”可以发现,村落大部分建在沟谷地带,就其所在地貌位置而言,建在了河流的凸岸上。
爨底下村位于河流凸岸阶地上,群山环抱。本区地势大体为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顺势而下,在村落前形成曲流。河水流经弯曲的河道时,凹岸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凸岸则不容易遭到侵蚀。通过观察,爨底下村落刚好建在弯流的凸岸一侧,因而不容易受到河水的威胁,这也是爨底下在此建村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河流的凹岸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凸岸则不容易遭到侵蚀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管河流曲直,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河流总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则相反。
在直行河道中,主要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影响较大,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在河流弯道处,水流做曲线运动,主要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致使河流的弯道越来越弯曲。如下图所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示意图
爨底下村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自然基础,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爨底下村,一个本该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为名字中的一个字火遍中国,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在没有出名之前,爨底下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默默无名,村里的村民每天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常生活,靠着养羊,养蜂养家糊口。唯一不同的是,爨底下村因为历史原因,比其他村落看上去气派的多。爨底下村历史上也曾辉煌过一段时日,清末有名的京西大财主和赫赫有名的八大家都出自于爨底下村,所以村子里的房屋看上去都很气派,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给人一种村子里村民都是不愁温饱的富人的感觉。
爨底下村中的爨字有灶的意思,爨底下的意思是避免寒冷,也可引申为避开尘世纷扰,兵荒马乱,成为自己的世外桃源的意义。因为这个名字,爨底下村,这一个默默无闻的古老村落,身价飞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抱着对这个古老村落奇怪名字的好奇心前来游玩,一跃成为了国家3A级景区。爨底下村里的村民因为爨底下村的赫赫有名,水涨船高,做起来旅游方面的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富足。
当然,只凭一个生僻的名字,爨底下村是做不到如此成功的。爨底下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旅游景观。关公庙、娘娘庙、观音庙,还有富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游玩项目,才能促使爨底下村的成功。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
什么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整个村庄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现存有清代民居74套、689间。
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
三条通道贯穿上下,还有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的建筑格局,这些古民居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的民居建筑史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12月17日,爨底下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