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的青鱼是湖里的土著鱼:云南倒刺鲃鱼。而不是大家长说的说吃螺蛳的青鱼,
3、滇池金线鲃全身呈淡黄色,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也称金线鱼,分布在云南阳宗海、滇池、抚仙湖,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弓鱼鳞细肉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是当地名产。
5、抗浪鱼一般指饷浪白鱼,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仅分布于云南省玉溪澄江抚仙湖。抗浪白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
6、云南裂腹鱼在自然条件下,喜生活于深山峡谷、水质清新激流勇进的江河,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在云南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流域(含大理洱海流域)。
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高原湖泊的土著鱼。
分别产自上述湖泊的金线鱼、弓鱼、抗浪鱼、裂腹鱼等是“云南四大名鱼”,数量极少。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是一种叫做“滇池金线鲃”的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仅分布于云南滇池。
其体细长,侧扁、吻略尖,有两对须,口角须长于吻须,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不规则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又被称为金线鱼。
滇池金线鲃被列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几百年前,徐霞客来到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由于滇池金线鲃的稀有和美味,清代文人师范也有一首描写滇池金线鲃的诗。
“欲泛昆明海,先问金线洞。洞水深且甘,嘉鱼果谁纵。罟师向预言,秋风昨夜动,内腴体外热,衔尾游石空。本畅清凉怀,转作羹脍用。或应上官需,或诣高门送。产非大避远,拟向天庭贡。我时获一二,不减熊蹯重。那羡瑶池仙,烹麟渝紫凤。”
人工驯养:云南“四大名鱼”走上“复兴”之路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兴听说白邑黑龙潭一片山林已经被人买下了,十分担忧:不知是出于何目的,但对这些原生土著鱼的生存状态就十分危险了,一不小心,一个珍稀物种就有可能灭绝,将永远不能再生。
“我在嵩明县白邑的黑龙潭发现了几乎已经见不到的云南土著鱼,而且是4种,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
在5月22日“2006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兴在演讲时兴奋起来。这个一向理智和严谨的科学家至今还激动不已,为着发现了这种几乎认为消失了的土著鱼。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个日子在云南的意义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雅地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遗传物质的天然基因库。
然而,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正在成为当前生物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大的例子是外来鱼的引进让云南的土著鱼面临灭绝(土著鱼指一个地区土生土长、自然分布的鱼)。我们许多人就有可能不知道滇池、洱海里曾经游着多少种鱼,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那当然不是鲤鱼或者草鱼。
此外,“臭名昭著”的水葫芦和紫茎泽兰也是我们熟悉的外来生物入侵的佐证。
因此,杨君兴的.激动不是毫无来由。
目前,杨君兴正在着手这些土著鱼的人工驯养,一旦成功,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一个可喜的消息是,抚仙湖的抗浪白鱼目前已经驯养成功,这种鱼目前的市场售价大约是每公斤1000元。
专家们在论坛上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除了生境退化、环境污染、过度捕杀等原因外,外来物种入侵是影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陆地密布紫茎泽兰,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外来鱼类成为优势种,俨然已成为一个外来种世界。
而杨君兴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和繁衍这些土著鱼。
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的支持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了“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该项目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广泛的考察,专门设立对湖区水质的改善进行监测,并使用特有物种的丰富度作为评价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提供滇池水生生物适宜的繁殖地,开展公共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湖区特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确保滇池流域特有物种的存活,从而使滇池成为一个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示范点。
在云南民族村的“滇池湿地保护教育中心”,我们可以看到水生植物、软体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这是滇池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丰富展示。其中,最为严峻和备受老百姓关注的是土著鱼处于濒危的现状。
据介绍,过去滇池流域有土著鱼25种,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种群在滇池水体中下降。到80年代中期,这25种土著鱼基本见不到。到90年代末,科学家、当地渔民以为大部分的土著鱼已经灭绝。滇池特有的云南四大名鱼之一的金线鱼(科学名为金线),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中国淡水湖中为数不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个现状不仅仅存在于滇池,在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高原湖泊的土著鱼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分别产自上述湖泊的金线鱼、弓鱼、抗浪鱼、裂腹鱼等“云南四大名鱼”也无不例外地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早在2000年,云南土著鱼频频告危的报道就见诸于媒体。2004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指出,由于外来鱼种的入侵,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云南土著鱼正濒危,湖泊鱼类中濒危物种已占了总种数的三分之二。被列入濒危物种的数十种湖泊土著鱼,包括抚仙湖抗浪鱼、泸沽湖裂腹鱼、以及滇池旁溪流中的几种鱼类。
抚仙湖属断陷湖类型,它是强烈的地面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地堑式盆地积水所致,所以湖泊长轴延伸方向与南北向构造断裂相一致。抚仙湖西南有一条约1公里的山谷河道——隔河(又称海门河),通向星云湖。星云湖的水面比抚仙湖高,湖水日夜从海门河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有一种著名的抗浪鱼,它喜欢抗浪逆行,但从不越过二湖之间的“界鱼石”进入星云湖;星云湖中有一种大头鱼,也常常沿海门河而下,但也不越过“界鱼石”而进入抚仙湖。这是因为二湖的生态环境不同。抚仙湖深度大,湖水清澈,透明度大,属于贫营养性湖泊。抗浪鱼适应于水深浪大、水草稀少和环境贫瘠的湖中生活。而星云湖为浅水湖泊,水绿色,透明度小,含有机质多,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大头鱼适应这种水温高、渔饵丰富的湖水生活。抚仙湖水源主要靠周围山地河川径流及泉水补给,其中与星云湖相通的海门河占入湖径流主体。抚仙湖的出水道有海口河和铁荪河,它们从湖东部流出后注入南盘江。抚仙湖具有蓄洪、灌溉、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湖贮水量大,灌溉着沿湖近20万亩土地。湖中有数条航线,担负着沿湖地区物资运输。它的出水口——海口河,长15公里,落差达385米,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现已建有水电站。抚仙湖除出产特有的抗浪鱼外,还产鲤、青、鲢、马鱼、金线鱼等20多种经济鱼类。
长久以来,在抚仙湖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水下古城”。
抚仙湖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虽然湖面只有212平方公里,但是蓄水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85亿m³,占云南九大湖泊总蓄水量的60%以上。凭借着强大的储水能力,抚仙湖成了西南最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堪称云贵高原的“大水潭”。
抚仙湖不仅水资源丰富,其水质也非常优良,湖水宛若碧玉,湖色美到无可挑剔。根据水质监测标准,抚仙湖的水质常年被评为I类水,水体透明度为5~11米,最大可达12.5米,纯净度极佳,以至于湖中的游鱼有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既视感。
最近,抚仙湖的湖面上出现了大量鱼群聚集的现象,当地称为“青鱼阵”,壮观的场面还惊动了央视媒体。
“青鱼阵”的风采在航拍视频中显露无疑。视频中,大量的青鱼在湖面自在畅游,规格大小不一,数量估计有成百上千条,场面颇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所说的“青鱼”并非四大家鱼中吃螺蛳的青鱼,而是湖中的原生鱼:云南倒刺鲃,这种鱼是抚仙湖的土著鱼,在上个世纪还曾是最重要的渔获之一。
据当地村民陈放德介绍,湖中的青鱼有时会聚集数个小时之久,到下午5点左右才会散去。在集会期间,青鱼群的反应非常敏锐,稍有人靠近就会迅速散开,潜入水底消失不见。老人还透露,“青鱼阵”多出现在每年的5~9月,最大的青鱼有10多公斤重。
那么,“青鱼阵”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罕见呢?
事实上,“青鱼阵”是一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
首先,阵中的“主角”云南倒刺鲃本身就有聚群捕食的习性,每年的5~8月份是活跃期。
其次,云南倒刺鲃以丝状藻类和水草为食,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其饵料主要分布在湖水的表层和浅滩区域。而到了每年夏季,幼鱼和成鱼的摄食量增加,出于觅食的需要便出现了聚群行为。
也有网友猜测,可能与繁殖或者缺氧有关。其实,二者的可能性并不高。
缺氧的可能性也不高,因为抚仙湖的透明度达5~10m,属于贫营养分层淡水湖泊。该湖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低,“水呼吸”等耗氧因子可以忽略不计,白天溶氧充足,并不会缺氧。
抚仙湖还是一个深水湖,平均水深超过90米,最深处达155米,湖中的土著鱼拥有广阔的栖息空间,鱼群密度低,耗氧量并不高。再退一步分析,即便是缺氧,浮头的时间理应在清晨前后(此时水中的溶氧最低),而“青鱼阵”出现的时间则是中午和下午,显然和缺氧的时段不符。
至于“罕见”的原因,当地居民也道出了真相:和人为捕捞有关。从70年代至今,抚仙湖渔业开发的程度较高,野生资源衰退严重,近年来通过有序禁渔、增殖放流,天然种群开始逐渐恢复,“青鱼阵”出现频率因此升高。
大量鱼群集中涌现,这至少说明抚仙湖中鱼类资源丰富。在1990年代的渔业调查中,抚仙湖中的土著鱼记录有25种,最经典的代表种就是演绎了“青鱼阵”的云南倒刺鲃,其次则是鱇浪白鱼。
土著鱼是抚仙湖的一大特色,曾为湖区渔民贡献了可观的收益。上世纪80年代,湖中的云南光唇鱼、鱇浪白鱼、抚仙金线鲃等数量众多,是主要的捕捞对象,如今的处境却令人唏嘘,全都无法形成渔业产量。
以鱇浪白鱼为例。在80年代,鱇浪白鱼的年产量稳定在300~400吨,90年代急剧下降。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当年仅产白鱼10.4吨,渔民营收可用“惨淡”二字来形容。资源枯竭的态势并未就此扭转,2000~2004年间,其产量进一步下跌至0.5~1吨。曾经占据主体地位的鱇浪白鱼优势不再,老土著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抚仙湖的外来鱼却不断增多,银鱼更是在10年之内“反客为主”,大幅度抢占白鱼的生态位,成为了新晋的优势种。
据渔业部门记载,云南省在上个世纪有两次大规模的引种活动,第一次是在60年代引入四大家鱼,第二次则是在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滇池、洱海、阳宗海均是作为“处女湖”引种。
1982年,与抚仙湖仅有一堤之隔的星云湖引入了太湖新银鱼,不料,这种身体透明、体长仅5~8cm的外来鱼通过隔河进入了抚仙湖,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稳定种群。1990~2004年,银鱼出现爆发性增殖,平均捕捞量高达1554吨,全面取代了濒于绝迹的鱇浪白鱼。
一方面,银鱼可吞食湖中的鱼卵、浮游动物,争夺了鱇浪白鱼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另一方面,银鱼的捕捞方式也使得鱇浪白鱼无故躺枪。根据八九十年代的拖网调查结果,湖区渔民每捞起1000克的太湖新银鱼,就会连带捕捞250尾鱇浪白鱼,规格仅有2~4cm,显然处于幼鱼阶段。
长期的银鱼捕捞作业导致鱇浪白鱼的幼鱼资源不断减少,种群规模因而萎缩。令人欣慰的是,人工繁殖给鱇浪白鱼带来了一根救命稻草,其他土著鱼也获得了“劫后新生”。例如:在云南滇池,滇池金线鲃、滇池银白鱼均绝迹多年,同样是通过人工繁殖才免于种群灭绝。
抚仙湖水质佳,生态好,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而位于抚仙湖西南侧的星云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湖区因富营养化严重而呈现偏绿色,蓝藻密度居高不下,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V类水平,和抚仙湖形成了鲜明对比。
综合营养指数显示,星云湖属于营养型湖泊,氮磷含量高,这和上世纪的养鱼活动不无关联。为发展渔业经济,星云湖曾在上个世纪广泛引种,四大家鱼、鲤鱼、银鱼等均有涉及,其中有不少外来鱼都扩散到了抚仙湖中。
历史引种资料显示,抚仙湖仅在1966年引入了100万尾草鱼,此后再无其他引种活动。而在调查中,湖中的外来鱼类却不断增多,2004年外来鱼已达到19种。由此可推测,抚仙湖中的大部分外来鱼应该都来自于星云湖。
除了外来鱼,星云湖的水质对抚仙湖也有潜在的影响。从地势上看,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前者的湖水可能成为后者的污染源。因此,保护抚仙湖就要重视星云湖的污水治理,优化出流改道工程,严格控制水流方向,警惕雨洪带污的威胁。
抚仙湖的蓄水地位非同小可,由于封闭性较强,理论上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因此,湖区一旦发生严重污染,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
就水源来看,抚仙湖主要通过降雨和径流补水,流域内有大小河流103条,水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源头上氮、磷等污染物的控制,对流域内的入库河流、星云湖等重要水域加强控制,消除劣质水体。
二是采取生物治水措施。例如在星云湖中加大鲢鳙等净水鱼的投放量,在抚仙湖中加大鱇浪白鱼等土著鱼的放流量,使之恢复生态位。在湖滨地带,可加大栽培沉水植物,修复并改善湿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三是加强水质监测。抚仙湖的蓄水量庞大,相当于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为确保水体优质,可在上游河湖及湖区设置多个监测断面,逐日或逐周监测水质,构成健全的预警系统,确保一湖清水永续存留。
怪事年年有,今宁格外多,前有大明湖,鱼群跃水杂上船,云南的第三大湖抚仙湖似乎感受到了号召,不甘示弱的搞出了个大镇仗。时隔30年再现清鱼镇,连见多识广、年迈气尺的老人都被震慑了。清净还原当日景象,在抚仙湖的明星村附近,平静的湖面下有一群暗潮汹涌的鱼群缓缓的聚集在一起,不一会儿,水面开始荡起涟漪,慢慢的浮现出成百上千条的青色小鱼头,先是鱼群凑成一团,接着成依次排开,随后又顺势方向汇成了一个圆圈,他们像一个花样游泳队一般在湖中展示着绚丽的舞姿。
青龙阵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此,此次参与的鱼群最小的都有十厘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十公斤,数量繁多,湖面呈现黑压压一片。当地负责人称,此次出现的晴鱼相见有150吨,此般盛况上次还是出现在1990年左右,30年后再次呈现壮观的青鱼镇。有人欢喜有人忧,未能见到如此大场面喜,又未在此时出现这般景象而忧。青鱼镇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何?抚仙湖时隔30年再现将近150吨的超大规模青鱼镇,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是因湖中突发何事?还是因天气突变?不跟大家卖弄玄虚。
其实在云南抚仙湖的居民们应该对清鱼镇略有耳闻,这清鱼镇并不是什么偶然突发事件,恰恰相反,它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出现在五月初直到九月左右,在以前几乎每年都有,但是前十几年出现的次数较少,规模也较小。想要探究出现青鱼镇的原因,要从此青鱼镇的主人公青鱼开始说起。
青鱼是一种圆筒形,头部较大稳不短,身长将近140厘米的黑青色鱼类,是我国的四大淡水鱼之一,也是抚仙湖的本土鱼种。它们通常栖息于水的中下层,生性耗尽,一般不会游到河尚层,但凡事都有例外,现在这个时期段是青鱼的繁殖期,他们会成群结队的聚集在一起,开一个盛大的相亲会,相亲会上的固定节目就是展示自己,青鱼镇就是他们展示的场面之一。
所以人类看来是大惊小怪的场面,实则只是青鱼们为繁育后代做出的努力行动。盛大的青鱼镇背后的原因只是一场相亲大会,不仅仅于此,青鱼镇的再次出现,我们人类应该高兴,这表明生态环境正在变好。近几年抚仙湖的水质越来越好,湖水清澈见底,还没有其他的浮游生物阻挡,鲸鱼群数量不断壮大,岸边倒是长出了不少野生的榕树,此时正是榕树果实成熟的季节,坠入湖里的果实吸引了大批青鱼,随后一呼百应般换来了大队伍争先恐后的抢夺果实池,这也是形成的少见的大规模青鱼镇,这些都可是纯野是个青鱼,每条都有将近十斤重,随便一捞都能饱餐一顿。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这青鱼可以是被号称为鬼鱼、索命鱼。蔡红讯过后,不少青鱼也会被冲到水上层,站在岸边的人们面对如此肥美的青鱼难免会心动,不少人就是在此时为了捕捉看似触手可得的鲸鱼而卷入河流中丧命,别看鲸鱼好似呆呆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力气非常之大,加上来势汹汹的洪水,人的后果可想而知。最后对于抚仙湖突然再现青鱼镇,你们有何看法呢?
抚仙湖红脸青鱼是本土鱼“云南倒刺鲃”。
这种鱼是真正的本土红脸青鱼,全身基本是青黑色的,尤其是背脊,两侧的鱼鳞呈红色,鱼的背鳍上有一根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