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是以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为基础,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而形成的服饰。这一着装习惯开始于周代的夏商,延续至汉代、魏晋南北朝,再延伸至隋唐。作为衣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服对中国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秦汉开始,随着汉文化、少数民族服装思想、服饰习惯的逐渐确立,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对胡服的接受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世,以北魏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北朝政权,先后消灭南朝诸国中的刘宋、北魏两个政权,并实行“南避慕容氏”、“北逐宇文氏”政策,中原地区出现了空前分裂局面。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频繁,加之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被驱逐出中原区域,汉族文化被逐渐吸纳进华夏文明序列中来。在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对汉族着装习惯带来的冲击可谓是非常明显。

4、隋唐时期,受其影响的中原民族形成新的胡服风尚
隋唐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力的强盛,中原地区的胡服着装观念也不断被提升,胡服已开始与汉族传统服饰相融合。受胡服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匈奴部落了。在隋唐时期,受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的共同审美影响,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等原因,促使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在匈奴族和突厥族、契丹族等游牧民族的影响下,中原各少数民族也纷纷效仿汉族服装与胡服融合,形成了新的胡服风尚。这些地区的服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原古老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胡服骑射文化。隋唐时期受西域少数民族影响较大的分别是西域诸胡及其他西域少数民族(如契丹),而这些民族对不同民族服制式化后形成了新的服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