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MountFanjing),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接壤,那么网友们知道梵净山汗青沿革有哪些吗?

1、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汗青的文假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敬的神山、圣山。
2、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年—1588年),明当局弹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域最先建筑“南边长城”,并对被粉碎的梵净山释教举行第一次重修:除重建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另据(道光)《印江县志》载,又新建孝慈寺、天庆寺、天池寺;别的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天池寺-薄刀岭-铰剪峡-金顶古茶殿-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顶《院道碑》具体记录印江知县雷学皋重修环境。
3、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兵变,祸及梵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玄僧人奏请明神宗重修梵净。此次重修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释迦殿、通明殿等,《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此次重修,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式。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4、明万历(1563年—1620年)、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掩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掩护。
5、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梵净山从头敕封并重修,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释教从头壮盛,与西南释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鼎足之势之势。
6、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
7、嘉庆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举行“乾嘉起义”,石柳邓身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域对峙达12年之久。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修: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年)。又扩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8、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发作“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成立按照地。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堂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抢夺。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1881年)肃清刘胜。弹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粉碎,满目疮痍。为增强提防,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施长达30年的军管。“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解,有用防止祸乱复兴,包管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勾当。
9、光绪六年(1881年)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僧人主持重修梵净。皇庵承恩寺重建一新,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永生福禄牌位”一方。
1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修竣事。
以上就是对于梵净山汗青沿革有哪些的相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