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即设置钱唐县,唐朝因避国讳改为钱唐,钱塘县这一称谓一直保留至民国初年。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湖北高峰与飞来峰之间创建了灵隐寺,成为揭开西湖佛教景观史第一页的开山之祖。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很快,西湖孤山、玉泉等地出现了更多的寺庙。到隋朝,灵隐附近新辟了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到唐朝,西湖上的佛寺更加兴盛。建寺造塔,凿岩造像,客观上美化了西湖,为杭州带来了中世纪的佛教文明,西湖不再仅仅以湖光山色著称,还具有了闪耀着人的智慧与创造的人文内涵。
除佛寺盛景外,杭州还曾有过为数可观的道教宫观和民间俗神祠庙。在南宋前期道教宫观之盛一度超过佛寺,而民间俗神祠庙自南宋以后一直在杭州城区特别是西湖山水之间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尤以吴山一带最为集中。
南宋时期,杭州作为国都,出现了为数可观的来自海外各国的大批使节和商人,其中有许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小运河未计在内),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湖民间文学向来以西湖山水、名胜古迹为背景,其体裁包括故事、歌谣、谚语、谜语。其最大特色是与山明水秀、风光绮丽的西湖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如故事《明珠》、《西湖女神》等;又如汹涌澎湃的钱江潮,诞生出《文潮与武潮》、《六和镇江》、《钱王射潮》等神话;断桥、雷峰塔,演绎出由《断桥相会》、《镇压雷峰》等片断组成的《白蛇传》故事;凤凰山,为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杭州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提供了景色绮丽的场景;龙井有“乌龙传说”;虎跑有“两虎跑泉故事”。另外,民间世代相传还有不少有关民族英雄、清官廉吏、文士靓女的传说故事,如《精忠报国》、《张煌言写正气歌》、《白公堤》、《苏堤六吊桥》等。民间故事还与杭州工艺特产、风俗民情相结合,使“西湖醋鱼”、“杭州织锦”、“张小泉剪刀”等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余杭,传说公元前21世纪,夏禹游南方,诸侯相会于会稽山(今天的浙江绍兴),曾乘船航行经过这里,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所以叫做它为“余杭”。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都可以叫做扬州。
临江郡,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把钱唐县升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设置钱唐郡,管理着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钱塘
钱唐在唐代的时候,设置在杭州郡,改作余杭郡,管理所在之处的钱唐。因为要避讳国号,在武德四年(621年)的时候把“钱唐”改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的余杭郡,属于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为杭州,归浙江西道管,州治在钱塘,管理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安、于潜、唐山八个县,吴国越国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国,后来又归属吴,越国把吴国消灭后,又属于了越国。战国时,楚国消灭了越国,杭州又归属了楚国楚。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于会稽郡管理。
临安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设置置行宫在杭州,为行在所,升置为临安府,管理所在钱塘。管理钱塘、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个县,管理的地域与唐代基本相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掉杭州府,合并了钱塘、仁和两县做为杭县,但是仍作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置道制,设置钱塘道,道尹驻在杭县。原杭州府所管理各个县归钱塘道管理。民国16年(1927)又废除了道制,杭县城区设立杭州市,直属于浙江省管理;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