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1、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3、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4、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5、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古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指的就是这里。话说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山西人分散到十八省五百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当时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于是有人改姓,有人半路逃跑,但被抓回的有的个割耳朵有的用刀划脸。由于大部分的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官兵担心百姓逃跑,就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刻了一刀作为标记,所以相传小脚趾甲两半的,都是山西人的后代。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大槐树属于山西临汾市洪洞县管辖。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2018年3月29日,以“根连四海忠孝天下”为主题的第二十八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开幕。文化节期间陆续举办第二十八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开幕式、第十一届洪洞名优小吃节、传统戏曲表演、第二十八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第三届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研讨会等活动。
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受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战争连绵不断,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
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
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乡愁这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联结着所有中华儿童,是连接游子和祖国的精神纽带。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洪洞大的刺槐树,自古以来就被传为一种家国情怀的纽带,担负着九州下游子的一天。
洪洞大樟树文化风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这里充斥着浓厚的"寻根"和"祭祖"文化。这里持续生长着有、二、三代大刺槐树,这些大刺槐树都历史悠久。
历史关于洪洞大槐树的历史:明朝成立后,刚接受战争洗礼的中原地区一派荒凉。土地荒芜,粮食不足,百姓的流离失所导致劳动力不足,政府
财政收入的也不足,统治者采用了当时的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大整经济建设,大大开放了中原地区。50年来威风凛凛的国子监的移民政策,。
大规模移民开始后,财政收入逐渐恢复,大规模移民运动开始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是以前的不料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就像雪上加霜一样,使中原地区更加荒凉。
但是,此时的经济建设毁于一旦可以说山西这个风水宝地是无灾无难的。没有受到中原地区战乱的影响,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的人们生活也很顺利,经济收入也基本稳定,所以在反倒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在这里安居乐业。记载着当时山西的人口总数是河北、河南人数的两倍以上,山西的劳动力急剧增加,为有大批的邻省难民迁入山西省。
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更加繁荣,交流范围最广,最有组织的移动。这个期间前交给继承人的的大樟树,在这迁移规模最大上往来于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大规模迁移至少18次,这就成立了姓氏多达1230个,约140万户居民。。
大规模的移动活动必然导致近50年的时间里,人们离开从小生长的土地需要很大的勇气。大家想到沿途主要经过的地方有豫、鲁、京、苏等地,对家乡的归属感有共鸣。回头看,碰巧看到大槐树作为故土象征的群众基础,定义为家乡的“根”。
自此,洪洞的大刺槐树是许多居民背井离乡。
在多次大规模移民成为寻找一个具有标记性事物作为他们乡愁的印记几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将是广济寺门口的那棵高大挺拔的大槐树。近六百年来,被定义为了故土思念的象征被中华儿童称为'家',被视为'祖先',凝结于“根''
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洪洞大的刺槐树已经成为我们的华人心中乡愁的烙印。成为中华文化扎根的土壤。
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这里的千年槐根,大槐树也不断的繁衍生息,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前,它的高度达到6.2米,皿枝交错旋转千肠,是炎黄子孙心中的寻根祭祖之地,。
第一代刺槐是相关史料中记载的古大刺槐的资料,为叶落归根培蕴厚,根祖文化流传久。它的身体周围有“七厢零一媳妇”。,一厢五尺。按男女身高尺寸计算,这个新的大刺槐身体周围近40尺,直径13尺,.
当时的移民告别家乡的时候,借用古老的刺槐树来表达自己的乡愁。除非那棵刺槐树倒下,否则故乡的情似乎永远存在。
根据史料,将士一逼民旅行,民就抓住院子里的大刺槐树不放。无情的官兵们用刀剑砍下了那根刺槐的树枝,把移民从大刺槐上砍下来,但移民们却死在手上只留下刺槐的树枝。到达新的移民地后,在宋元时期已存在了。
移民们特意把埋在自己的新移民花园里,精心培育灌溉,用奇特的造型令人浮想联翩,罕见至极。表达家乡的感情。
直到现在,重新打磨出来的新塑大槐树随着改革时代的浪潮,依靠洪洞大刺槐树的寻找祖先活动似乎空前活跃。四海华夏的子孙纷纷作出积极反应,回忆自己家乡的乡愁之情,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
因此,洪洞的县委政府在颇有当年第一代槐树的风采了,顺应时代潮流,配合大家寻找祖先的心情,特意开展了的活动,1994年首次举办了洪洞大槐树的寻祖节之后,这根槐枝就被移民们倾注了所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洪洞的以大刺槐树为主题的节日在增加,是将这根被砍下的古槐树的树枝。
待它长成新的大槐树。“数百年来,在相思树树上培育的华夏子孙遍布世界各地,安慰了一代又一代离开故乡的游子的内心深处。
现在,只要从海外远道而来的衍生了寻根祭祖的节日,洪洞大的刺槐树还耸立着,这样的国家感情就永远不会消失。那个'古槐的后裔姓氏表'上海外游子回乡祭祖祈福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是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的脉脉深厚的爱情,是中华民族站在世界东方的文化支持,积极响应大家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