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有3个校区,其中医学部和本部在武昌区,信息学部在洪山区。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设立自强学堂片,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更名方言学堂,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更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至今已有125年办学历史。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
作为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其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为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武大樱花约在每年三月下旬开放。
街道百度百科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WuhanUniversity),简称武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160]“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1][2]
学校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3]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设有六大学部34个学院、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27个本科专业;拥有4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专任教师3862人,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留学生1623人。
武汉大学在武汉武昌区。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武汉大学专业建设情况。
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 武汉大学——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Wuhan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
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设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3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3771人,普通本科生29292人,各类研究生26929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116人。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武汉大学地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邮政编码:430072)。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