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孩子沉迷网络?让不上学孩子重返学校?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2年多来,专注于帮助叛逆厌学、辍学、休学、不上学、心理情绪障碍、沉迷网络、逃学等的孩子重返学校、爱上学习!联系我们免费领取解决方案。

教学感悟:学习如同在森林里前行,如果不保持清醒和头脑和方向感,就很容易迷路,方向错了,倾尽全力也没有效果。
昨天回答了一位家长关于孩子数学学习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一点看法。
周末的时候在网上进行了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成绩发下去后不久,一位家长私信我,聊起孩子数学学习问题的困难,他说,因为孩子数学不是很好,因此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孩子每天都在刷题,花在数学上时间最多,但为什么数学分数总没有提高?
这恐怕是不少家长正在发愁问题。
数学,是不少学生比较“害怕”的一门学科,但如果掌握了方法,它又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数学的学习以方法的技巧为主,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对于数学的学习,多做题,多刷题,这并没有错,学好数学,的确要达到相当的训练量,要尽可能接触更多的题型,才能集累到足够的解题技巧,从而应对中考高考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孩子报了培训班,每天花很多时间刷数学题,效果又不好呢?
因为孩子每天在题海里遨游,每天都把头埋在水里,忘了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忘了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每天埋头刷题,只是每天在机械地做,而没有停下脚步,静静地反思,总结。
说得简单明白一点,就是做了很多数学题,但并没有消化。就象每天大鱼大肉地吃,但如果没消化,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
所以给孩子报培训班,让孩子每天不停地刷数学题,并不能保证孩子数学成绩能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消化题目,转化为自己知识点和技能呢?
在提建议之前,先说一下我的经历和感悟。
我读高中的时候,数学是我的弱项,每次考试分数都在70分左右(满分100分)。我们都知道,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数学都是特别容易拉开分数的学科,数学不好,就有可能与重点大学无缘。
高二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教我们,这位老师不搞题海战术,也不赞成我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刷题(那个年代没有资料,也没有网络,我们的数学资料都是老师手刻的油印试卷),而是要求我们珍惜每一次作业,尤其珍惜每一张试卷。我们每个同学都一个纠错本,错题必纠,考前几天我们通常不再做题,而是看错题本,看错题本也要讲究技巧,不用重做一遍,只用把每一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清楚就可以了,因为数学就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我们的数学老师还特别注意方法的拓展的集累,它有时会让我们“玩”一道数学题目,不惜用一整节课让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题,要求我们想出不同的方法,并用选择出最快捷的方法。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1991参考高考,数学考了118分(满分为120分),我自己也没想到会考出这个分数。
数学课,举一反三很重要
我们平时刷题,讲究的是速度,讲究的是题量,觉得试卷做得越多,自己的心里越踏实。其实追求数学不如追求质量,何谓追求质量?就是要消化,要总结,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果我们到书店逛一逛,看一看,买十本数学资料,我可以肯定,这十本资料中的数学题目,绝大部分都是重复的。而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刷题,其实是花了很多时间刷重复的题目,这是效率低下体现。更可怕的是,如果我们没的纠错,没有纠错后的总结与反思,那么纯粹就是无效训练。
第一:有可能的话,给孩子准备一个纠错本,把经典错题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过一段时间把错题再重做一遍,效果真的很不错。如果不能准备纠错本,也没关系,保存好试卷,用记号笔把错题做好记号,认真纠错。考前三五天,看错题远比再刷题效果要好。
第二:学好数学,关键不你做了多少道题目,而是你做了多少类题目,弄懂一类题目,就可以解决无数道与此类似的题目,所以掌握一类题的方法和技巧特别重要。学会归类,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能力。
第三:不要埋头刷题,记得抬头看路。数学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重,掌握了方法与技巧,数学也可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