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体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建筑。

综合体也称“综合体建筑”,指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建筑。它相对于功能单一的传统建筑而言,这是现代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历程中,城市建筑形态演进的一种阶段性产物。
在现代城市中,一座建筑(如中央商务区的写字楼)如果全被办公室、写字间所充塞,只具备单一的办公(写字)功能,而无餐饮、康体、娱乐、购物、寓所等设施,办公环境将变得空洞乏味,很难受到市场与客户的青睐。
建筑综合体因此应运而生。它将城市活动中如办公、居住、商业、餐饮、会议、文娱等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在各层之间或一层之内的各房间之间进行有机地组合,组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多功能的大型单体建筑综合体。
建筑综合体的特点:
1、高可达性,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拥有与外界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
2、高密度、集约性,高楼林立的景象,城市的标志;人口密度大,昼夜人口、工作日与周末人口,功能不同而形成互补。
3、整体统一性,建筑风格统一,各个单体建筑相互配合、影响和联系;与外部空间整体环境统一、协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商业综合体
三星堆问世以来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不过挖掘工作却停过一段时间,有人说是太神秘了,不敢动了,其实暂停挖掘是因为专家也要停下来整理写报告,不能只埋头一味苦干吧。
三星堆文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古文明。这个文明大概处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相当于商周时期。核心位置在四川盆地的广汉一带,因为发掘于广汉市三星堆镇,故有此名。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它就不断刷新考古界的看法。起初,人们见到广汉附近大量具有商周时期特色的青铜器,就惊讶四川盆地居然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明。但那时候,国家局面不太好,一直打仗,没法深入考察发掘。
1980年后,新中国考古学界在三星堆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古文明,这个文明有城市、有礼器、有文字,成熟度非常高,一度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最初的考古成果证明,比如与中原二里头文明高度一致的陶盉、陶豆,与商文明一致的铜尊、铜罍,以及青铜神树的龙形底座,都证明了三星堆文明与华夏早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星堆里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无论造型还是工艺,与中原出土青铜器完全不同,也没有任何文字,中国所有文献记载中找不到任何出处。譬如三星堆里所出土争议最多的"纵目",2号坑出土高达3.9米"青铜树",高鼻阔目"三星堆人",阔嘴大耳长脖子形象,在曾经中原文化中闻所未闻。
三星堆所出土青铜器,准确说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冶炼,这种工艺,要远高中原文化所出土那些青铜器,且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上可以推几千还是几万年?不得而知。
中原文明目前发现最早甲骨文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三星堆历史要远超目前所知的汉文化。在中原文明刚刚进入原始社会期,这个文明正处于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三星堆所出土大部分青铜器,生活用品很少,大多以祭祀器物为主。有着玛雅和古埃及文化影子。而5000多牧来自印度洋贝壳和象牙,则说明了其很可能曾是世界性祭祀中心。
还有如2.62米青铜大立人、宽1.38米青铜面具、缀满宝石的玉器、全世界最早黄金杖等,独一无二旷世珍品,不仅首次被人类发现,也和中原文化没有任何传承关系。所出土的青铜人像诡异造型及金杖上神秘符号,和玛雅、古埃及文化几乎是一致。
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黄金杖,究竟是大巫师手里魔杖、法杖、神杖,还是王的权杖,不得而知。据笔者推断,在当时情况下,应该是一种集神权、王权、巫权的综合体。
更加神秘的是三星堆坐标和玛雅文化,埃及文化都在北纬30度一条线上,最后又和玛雅文化一样,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为啥之后挖到一半不挖了呢?
不是因为神秘不敢挖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可谓是让人大开眼界,不仅有中原文明所没有的太阳轮,而且还出现有象牙、黄金杖。这些出土的文物,中国考古界依托现有理论无法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文字。
所以,三星堆文明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疑案。倘若按照中国现有的考古理论与考古技术,很难对三星堆文明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倘若秦始皇陵的停止挖掘,是因为技术问题,那么三星堆遗址停止挖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解释围绕三星堆的诸多谜团。
当然这是大家的猜想,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针对有网友提出“三星堆很神秘,挖出东西无法认识,所以就停止发掘了”这一说法,有人也专门请教了这一领域的专家,陈德安教授,陈德安表示这个是没有根据的。
“三星堆遗址考古从改革开放以来这40多年当中,基本上没停过,我们要消化原来的材料,要进行修复,要写报告进行研究,不是永无止境地天天往下挖。不是因为神秘我们不敢挖。”陈德安解释说。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三星堆的秘密能逐渐地浮出水面。
城市综合体:是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城市经济聚集体)。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源于城市综合体运作模式的综合体建筑不断演化出来,它们的功能比狭义意义上的城市综合体少,根据不同功能的侧重有不同的称号,但是可以都属于城市综合体。
(1)商务综合体—一般是CBD,酒店和写字楼为主导,未有居住物业;
(2)商业综合体—区域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
(3)生活综合体—郊区和新城,居住比例高于30%;
(4)单一综合体—一为无住宅、公寓的纯综合体;一为单栋建筑多种功能;
(5)综合体集群—一个以上的综合体复合体或商圈。
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理论界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传统的对过去的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研究,逐步转向单体建筑向复合型建筑的整体的研究深入。
主要表现为三块:第一块是已有专业的研究队伍;第二块是在大学里面,关于综合体理论的研究;第三块是海归派的学者的研究。城市综合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下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从实践当中,出现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逐步发展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闲为业态的休闲综合体和旅游设施综合体,以及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写字楼综合体,都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尝试。比如像中信城市广场,万象城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出现了以创意地产为主的复合型业态配套的一个主力军的创业地产综合体。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常识农业篇。
城市综合体是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城市经济聚集体)。
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最重要的是节约资源、创造资源让生活更加舒适。
一是宏观上综合土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二是功能设施的综合,怎样使整个社区更有活力;
三是消费资源的综合,怎么通过搭配使得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共享消费资源;
四是综合建筑体系的资源,从设计的角度和开发商的角度来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各种功能集中,以不同的功能组合来获取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北京,被人们熟知的国贸大厦、万达广场、大悦城都是属于城市综合体的范畴。直观的理解,城市综合体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写字楼、酒店、公寓等功能集中在一起,而由于各个功能使用的时段不同,使得城市综合体一天24小时不停在使用中,永远是充满活力、熙熙攘攘的状态。
而从城市的角度来讲,所有的东西放到一块就可以做到一站式的服务,一站式服务促使人们每天出行的效率增加,在同一个地方住、办公、娱乐、健身等,不需要到处跑。
拉德芳斯,被业内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综合体”,是一座集办公、商务、购物、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宜居大都会。据悉拉德芳斯GDP总值曾达到2465亿美元,占巴黎总比例的20%,已成为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商务办公区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市综合体
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是什么生物?
地球诞生在距今四十六亿年以前。一开始,地球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火山活动特别强烈,逐渐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氢气、一氧化碳、氨气、甲烷、硫化氢等有机物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地球的早期发展阶段一直是缺氧的。大量的这样的有机质汇集在原始的海洋里,而火山、闪电和太阳紫外线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上述各种物质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乙醇、脂肪、碳氢化合物、氨基酸和类似蛋白质的物质,这些物质混在一起,科学家叫做“有机汤”。在某次聚合中,“有机汤”中形成了一个核酸大分子。这个核酸分子能够自我复制。复制以后的核酸仍然携带着母体核酸的结构密码。这个密码可以将许多氨基酸分子聚合成蛋白质大分子,蛋白质在核酸外面形成了保护膜和附属结构。这就是最初的细胞和最早的生命。
生命演化一直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趋势进行,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再次变回到它的祖先所属类型。生命演化经历了三十五亿年才出现了人类,这期间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每一次生物灭绝都是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劣变化引起的。而环境的变化不是什么神的力量控制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活动或其他天体撞击地球造成的。生物的发展、进化是不可逆转的,已灭绝的物种不能再生。从存在于地层当中的化石得知,在这三十五亿年期间,从来没有一种生物能在它灭绝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出现在地球上。当今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物种都来之不易,一旦灭绝再也不能复生。
一、最古老岩石和生命记录
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约有38亿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地球凝聚8~9亿年后才形成硬的地壳,生命才有了立足之地。古生物学家发现的最老的有细胞结构的生命的证据是西澳大利亚的Warrawoona微生物化石群(35亿年),表明地壳形成后不到3亿年生物演化就开始了。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最古老的原始生命是和最古老的沉积岩同龄,即38亿年,其重要的证据是格陵兰西部Isua沉积岩中的条带状铁建造(BIF)。此外,在南非有34亿年年龄的Swaziland超群古老岩层中存在简单的层状叠层石,年龄为33亿年的南非Onverwacht群的碳同位素比值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断光合作用的历史可追溯到33~35亿年前。
二、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过渡
古老而原始的生命在经历前显生宙前期近20亿年的进化之后,到距今约19亿年前开始出现第一次繁荣,其标志是细菌与蓝藻的大发展,并且出现了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出现标志着生命细胞结构的完善,现代生命都是从19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的原点上辐射进化而来的。此外,还必须指出,从19亿年~9亿年前我们的星球仍然是水生菌、藻生物的世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较高等的植物。
三、真核生物的出现
对最早的真核生物化石的证据至今为止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真核生物只能出现在地球大气圈含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即最初大气圈形成之后。这不仅因为真核生物进行有氧代谢,有丝分裂本身就是需氧过程,而且因为真核细胞不能防御强烈紫外线的损伤,只有当与氧化大气圈形成的同时,大气层外的臭氧屏蔽层也形成以后,地球上才能有真核生物生存。
四、后生生物的出现
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在前寒武纪晚期。软躯体后生动物在震旦纪冰期之后得到突发性的迅猛发展,在距今7亿~6亿年间成为海洋生物的统治者。进入寒武纪(距今6亿年)后,软躯体后生动物衰退,带壳后生动物随之兴起。这一生物发展阶段可分为前埃迪卡拉和埃迪卡拉两个亚阶段。前埃迪卡拉亚阶段以中国的淮南生物群为代表,埃迪卡拉亚阶段以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
五、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大约5~6亿年前,在地球学家称为寒武纪的开始之时,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起先是寒武纪初小壳化石的爆发性发展,继之被大型带壳动物取代。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寒武纪世界能够激发这样的生命“爆发”?长期以来这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古生物学家为此做出大量的努力,或许是因为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全球环境变化有利于后生动物的生存;海洋化学物质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磷酸盐,使得软体动物有可能演化出保护性的骨骼;生态学理论及其相互捕食关系的理论对此也作出了解释。
六、动物从无脊椎到有脊椎的进化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脊椎动物是由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大致的进化过程是由与无脊椎的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的原始脊索动物中的半索动物或隐索动物到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最后可能由头索动物或与其相近的种类进化出脊椎动物。由于原始脊索动物缺少硬体结构,不宜保存化石,因此至今发现的原始脊索动物的化石很少。
三叶虫增多珊瑚虫、腕足动物、鹦鹉螺、笔石随处可见有鹗鱼出现,海螺已存在鱼类增多,第一批两栖动物出现第一批爬行动物及第一批有翅昆虫出现,两栖类增多。昆虫种类增多,爬行动物占据陆地。
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志留纪至早泥盆纪的陆相沉积物中,表明距今4亿年前植物已由海洋推向大陆,实现了登陆的伟大历史进程。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O2),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化石资料表明,担负起首先登陆使命的是裸蕨植物。裸蕨纲属于蕨类植物门中一类早已绝灭的原始类型,植物体矮小,草本或木本,大多高不到1米,少数可高至2米。最早的裸蕨化石叫顶囊蕨,产于欧洲和北美大陆的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沉积物中。研究最为详细的是产于苏格兰瑞尼村早泥盆世硅质岩中的瑞尼蕨(见右图),这是一种50厘米高的矮小草本植物体。但是瑞尼蕨还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以适应更为干旱环境生活,其表皮内的皮层很厚,木质部和韧皮部厚度不到整个茎的1/5,这些特征说明瑞尼蕨生活在很湿润的环境,或者营半水生生活,植物体的假根部泡在水中,上部的茎露出水面。类似的化石还有带蕨和工蕨,它们都是早泥盆世出现的半水生的原始陆生植物。
脊椎动物由水生环境扩张到陆地环境,演化出陆生动物,这无疑是生命进化史上又一重大事件。因此,更确切地说,如果没有动、植物实现登陆的伟大进程,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还将停留在4亿年前的古老而低级的阶段。化石资料表明,两栖类是最先由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类群。
在两栖动物生活史中,一方面仍保留着水中生活的阶段,另一方面经过变态获得生活在陆地上新的适应能力。然而,与植物登陆相比,脊椎动物实现登陆的时间要晚得多。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发现在英格兰老红砂岩的顶部,地质时代属于泥盆纪最末期(法门期末),距今大约有3.6亿年。这是一类原始的、具有尾和迷齿、头骨构造坚硬的早期两栖类,即迷齿亚纲。鱼石螈是这个古老类型的典型代表。
概念鸟类的起源是生物学上难解的谜。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推测鸟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史。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约1.5亿年以前的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一根孤零零的鸟羽,次年在同一地区发现一具有鸟状羽毛和翼的动物骨骼——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始祖鸟。
始祖鸟的骨骼解剖特征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明显的证据。但是,会飞的鸟类如何由爬行的恐龙进化而来的问题,使得科学家们为之争论了100年之久。近20年来,科学家对鸟类、恐龙及有关的爬行动物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今一幅从兽足类进化到鸟类的谱系进化图被描绘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辽西发现的中华龙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十、恐龙时代的结束
虽然恐龙的化石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尔(Mantell)的英国医师。曼特尔平时有收集岩石和化石的嗜好。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玛丽安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曼特尔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牙齿。当他在附近又发现了许多骨骼后,他开始对这些不寻常的发现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牙齿和骨骼应该属于某种庞大爬行动物,他将这种不知名的动物命名为禽龙,学名的原意就是指清晰的牙齿。
不久,英国又发现两种巨大爬行动物的骨骼,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斑龙和森林龙。一直到公元1841年,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当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理查·欧文爵士(SirRichardOwen),将它们命名为恐龙,学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研究恐龙的热潮从此揭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挖掘恐龙的行列。
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恐龙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全部消失。就在此时,地球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盘古大陆因为海底的扩张分成了好几块。海平面升高了,原来恐龙生存的低洼地区变成汪洋一片。许多种类的海生动物也灭绝了。此外,原本全年温暖的气候,现在变得比较有季节性。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显花植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恐龙的灭绝正好让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动物趁机崛起。
第一批哺乳动物,可能是一批以昆虫和恐龙蛋为食物的小动物。一直到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才逐渐兴旺起来。我们主要是依靠化石的研究来推断哺乳动物出现的时间。由于化石只包括动物身体较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齿等,而哺乳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温血、毛皮等并不能变为化石,科学家必须从骨骼上另找研究线索。
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骨骼有两个共同特征。其一是特殊的颚骨。哺乳动物的左右下颚骨各由完整的一块组成。其二,哺乳动物中耳腔内有几块小骨头。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哺乳动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