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的传说是什么海角天涯的由来

2023-08-16 08:16:03 浏览

1、天涯海角的故事:唐代有个叫韩愈的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哥哥韩会把韩愈养大,韩愈和哥哥的儿子十二郎关系很好。后来,韩愈的哥哥死了,就只剩下韩愈跟十二郎相依为命。韩愈十九岁了,他被派到京城去当官,就与十二郎分开了。在以后的十年中,韩愈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后来,韩愈很想念十二郎,决定回去和十二郎一起生活。可是,正当他准备回家时,十二郎却得病死了。韩愈非常伤心,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来纪念十二郎。祭文里有一句“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天涯海角的是什么海角天涯的由来 由来

2、天涯海角的寓意: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传说遥远的大陆有一对男女,从小青梅竹马,可是长大后双方的家庭却不允许他们结合,于是二人双双逃到海南岛三亚.前面是茫茫大海,身后是追至而来的众家丁,两人无路可逃.为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拥抱着奔向大海.此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声"轰"响,所有的人都被劈成了石块.据说,依偎立于海边刻有"天涯"和"海角"的两块巨石就是当年的这对恋人,那些包围着他们的小石块就是众空丁.这段故事虽然似曾听过,但是情侣们还是会动情的.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位钦天监钦差奉康熙皇帝谕旨在下马岭海边题刻“海判南天”石刻,以此为中国疆域的天地分界处。

“南天”指的是太阳所行区域,“判”是一剖两半之意,“海”则指南海。“海判南天”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南海”在“海判南天”处分为“天南海北”。在此石刻的东南面,还有另外一块剖石,代表三亚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而“海判南天”石刻则代表这里的北极高度。

清雍正年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在天涯湾的一块海滨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二字。民国抗战时期,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又在相邻的巨石上题写了“海角”二字。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的另一侧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大字。至此,天涯湾畔的这片滨海地带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游览区,以其美丽迷人的热带滨海风光、悠久唯一的历史文化“天涯文化”而驰名海内外,是建国60周年海南第一品牌及海南建省二十周年第一亮丽品牌。

游览区依山傍海,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盘,浑然一体,宛若七彩交融的丹青画屏;椰林、波涛、渔舟、鸥燕、云霞,辉映点衬,形成了南国独特的椰风海韵。

旅游活动:每年的12月12日举办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接受来自海内外的新婚燕偶及纪念婚伴侣报名参加

1、电瓶车行驶线路游览:

从景区大门口环绕历史名人雕塑园,沿海边观看大海及笆篱凝霞景区,到达电瓶车终点站,下车后沿线观看热带雨林景观及摩崖石刻群,游完天涯石后,原路返回至电瓶车终点站上车返回景区出口,一路将经过天涯文化苑、三亚人雕像和爱情广场。乘坐电瓶车可以随时随处上落站。

从大门口环绕历史名人雕塑园游览一圈,了解这些历史名人对三亚及海南所作出的贡献,然后沿着海滨特色游览步道享受椰风海韵,游览笆篱凝霞景区,欣赏热带植物群,继续沿着步道走。

游览热带雨林景观、天涯树、隐身观音像,到海边观看摩崖石刻群,然后原路返回,在电瓶车重点站处走天涯路步道,参观天涯文化苑,了解天涯文化,然后经三亚人雕像到爱情广场,沿主干道到景区出口。

天涯海角出自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tiānyáhǎijiǎo)的意思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传说遥远的大陆有一对男女,从小青梅竹马,可是长大后双方的家庭却不允许他们结合,于是双双逃到海南岛三亚。前面是茫茫大海,身后是追至而来的众家丁,两人无路可寻。为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拥抱着奔向大海。此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声“轰”响,所有的人都被劈成了石块。据说,依偎立于海边刻有“天涯”和“海角”的两块巨石就是当年的这对恋人,那些包围着他们的小石块就是众家丁。这段故事虽然似曾听过,但是情侣们还是会动情的。

传说古时三亚一带海面恶浪汹涌,百姓虐于淫威不敢出海。王母的两个仙女闻讯下凡,镇波除浪。王母得知后派雷公捉拿,二女不从,化作双帆石并肩而立。雷公于是大怒,将其劈成两截石块,一个远在海里,一个依然在海边插地而立,这就是你今天看到的“南天一柱”。翻开你的皮夹拿出2元钱人民币,你就会发现1980年版的背面就是南天一柱,只不过你亲眼看到的气势远不如钞票上的磅礴。

一、“天涯海角”的名称是根据古代宗教学说“天圆地方”这一理论延伸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天是圆的而地是方的。假如这种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在这个世间上肯定有某个地方是边缘或者是尽头,即“天边”。那么它又在哪呢?历史上的说法是,它在这里----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出三亚市向西24公里,天涯海角,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这是原因之一,即理论依据。

二、众所周知,苏联有个叫西伯里亚的地方。那是一年四季冰天雪地、荒芜人烟、萧瑟凄凉,是专门用来流放犯人的。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宋两朝,这一带就是中原地区的“西伯里亚”,是封建王朝惯用的流放地。为什么要选择这儿而不选择别处呢?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常年干旱,天气酷热,环境极为恶劣。这是原因之二,可以说是地理因素。

三、唐宋两朝,许多被流放至此的人由于路途艰难,初到伊始,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加之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及少有生还中原的。他们个个无不怀着走天涯、下海角的心绪。“天涯海角”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指地球的尽头,而且以为人生末日的到来。难怪被流放至此的唐朝两度宰相李德裕称之为“鬼门关”。他在诗中写道:“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唐代称“三亚”市为“崖州”)这可以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啊!此乃原因之三,即历史的原因。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