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及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汇率制度被固定在一个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这个固定汇率有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包括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经常账户顺差的增加、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增加等。
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了一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人民币的汇率不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而是由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情况共同决定。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对汇率制度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其次,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变化也是推动因素之一。中国需要更自由的汇率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中国还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政策压力、外汇储备管理等挑战,需要改革汇率制度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步放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然而,中国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以避免过大的波动和不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平稳的汇率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背景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内外部压力等因素。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开放和市场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并增强中国的抗风险能力。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 ,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之所以敢这么宣布,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出乎意料,中国的出口井喷,让决策层有了底气。但这些措施,虽有利于进口,但刀刀指向出口,可持续性存疑。
目前就我国的行业,同类产品中国货比印度货大约有十个点左右的优势。汇率变化后,大量商品的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丧失,到时候还会把政策改回来。目前算是个窗口期,既可以打击国际炒家哄抬的大宗商品 ,又可以平抑一下迅速扩大的顺差。
所谓的“汇率目标”,指的是为了保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会对美元保持着一定的汇率水平,美元升值,人民币也随之升值。美元贬值,人民币也随之贬值。“汇率目标”的一个坏处是,如果美国超发美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元“放水”,那么我们就要为美元“放水”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