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是指狭窄的住所。“蜗居”一词最早形容屋之样子并非尺寸,但厥后渐成“屋宇狭窄”的象征。最早以“蜗”字形貌栖身条件是指《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此书记述,汉末隐者焦先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经裴松之的考察,这里“瓜”字当以“蜗”字解。

“蜗居”狭窄不能容下多人,固然酿成众人不能或不愿留才住宿的绝佳理由。清朝小说《棚闲话》中写及一位老人拒绝请求住宿者,即以“屋宇蜗小,畏惧相留,须向前村二三十里方有歇店”为辞。
明清之际,因“蜗居”一词的频仍使用,以致致其原初的词性亦时会转变,如《兰花梦》第22回谈及银屏准备到宝林的内室“细看看”时,宝林便讲到:“没有看头,蜗居的很!”这里“蜗居”二字已由原来的名词转化成修饰词。
民国之时,“蜗牛庐”一语仍时多见于词林词汇当中。鲁迅在1930年在一次学校演讲中指责其时政治情况不益于“象牙塔文艺”的生长时挖苦道:“不久能够发生的,也许最多只有几个蜗牛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