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及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汇率制度被固定在一个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这个固定汇率有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包括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经常账户顺差的增加、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增加等。
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了一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人民币的汇率不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而是由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情况共同决定。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对汇率制度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其次,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变化也是推动因素之一。中国需要更自由的汇率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中国还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政策压力、外汇储备管理等挑战,需要改革汇率制度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步放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然而,中国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以避免过大的波动和不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平稳的汇率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当开始产生了国际贸易并且是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时候汇率就产生了.
最早在黄金本位下,两国的汇率比价就是在两个国家货币的含金量之比为中心在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之间波动.
后来发展到了信用货币,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圆跟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跟美圆挂钩.
到如今的牙买加体系,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自由汇率制度国家货币汇率由供求决定.固定汇率制由国家制定.
具体起源的年代不是很好查证.
只能看国际贸易和货币同时结合出现的年代,两国货币兑换产生,汇率也就产生了.
90年代美元兑换人民币的记录为: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人民币元,1991年1美元兑换5.323人民币元,1992年1美元兑换5.516人民币元,1993年1美元兑换5.762人民币元,1994年1美元兑换8.619人民币元,1995年1美元兑换8.351人民币元,1996年1美元兑换8.314人民币元,1997年1美元兑换8.290人民币元,1998年1美元兑换8.279人民币元,1999年1美元兑换8.278人民币元。
答:最开始一个国家的货币(纸币)的相对价值是由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来决定的,我们称为金本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