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什么关隘吗云南省有几个关口

2023-08-18 20:39:52 浏览

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没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云南有什么关隘吗有几个关口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

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不镇。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也曾在此一决雌雄。

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唐朝中叶,淮西割据势力因据三关诸险而屡次作乱。宋朝南渡后,也因三关势力单薄,致使寿春、合肥等地多遭袭击。

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军即从此关攻破临安,灭亡南宋王朝。

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qi义jun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仙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企图依托仙霞之险与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关而失败。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和潼关、萧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寨。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

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因山谷悬崖峭壁,深险如函,关在谷中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函谷。此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前241年,楚、赵、韩、魏、卫等国联合攻秦,至此为秦据险所败。汉武帝时将故关东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史称新关,原函谷关相应被称作旧关。并改置为弘农县。

地图需要你去百度查了贴不出来

一、先说险关,一般都是厄某地之咽喉,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样的险关肯定是必争之地,列举如下:

1、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2、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临函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渭河又在这里交汇,素有“鸡鸣闻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

3、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4、虎牢关: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5、剑门关:古称天下雄关,为蜀道中最险要的关口。剑门有72峰,高大险峻,关的两侧是青石峭壁,只中间有50公尺宽,2公里长的一条孔道,公路恰从其间通过。诚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6、雁门关: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7、山海关: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险赫,南渤海涛涛。形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如虎踞龙盘,控制海陆咽喉。<<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势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鈅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此话道出了山海关在军事地位上的作用。

8、鹰扬关:之美,并不只在山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这道岭南险要雄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鹰扬关原称厓鸟鹰关。与纪念汉将军李广的石虎祠(在关内)同建于盛唐,直到北宋,300多年相安无事。至清咸丰年间,天国风起云涌,波及连山。山东举人厅同知韩凤翔欲保境安民,垒石重建,并易名为鹰扬关,它与连山东大门的鹿鸣关相呼应。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抗金逃将曹成,扰乱地方。岳飞率兵追剿,从广西贺州桂岭转至鹰扬关,一直追到连州,最后迫使曹成率众2万降服。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天国将领石达开率军破关而入,与庙岗村民混战一场,双方伤亡千余人,剩下村民17人逃往他处,导致该村覆没,从此留下了“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

二、再说城,城的作用就不像关那样仅限于军事目的,而且兼有政治和经济意义,列举如下:北京,南京,长安,洛阳,襄阳,杭州,上海,这样的城市当然是必争之地了。

1、旅顺:扼渤海咽喉,守京津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平息,如今这里集中了日俄战争遗址白玉山、望台炮台、二零三高地和东鸡冠山北堡垒,旅顺现为大连市一个行政区,距市区30公里,但熟悉大连历史的人都知道,先有旅顺后有大连,据史载、辽金、元代这一带因地势险要,如雄狮踞滩,称“狮子口”,明朱元璋部将自山东跨海登陆收复辽东。取海上旅途一帆风顺之意,改名“旅顺口”,沿用至今。

2、徐州:五省通衢交通要道.徐州位于东经116°23′—119°43′,北纬34°45′—35°3′。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3、长治:古称上党,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位置: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地区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地区交界。

4、襄阳:先所属湖北省襄樊市,东面有大别山脉和桐柏山脉,在东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岭山脉,在西是西川诸山脉。襄阳位于唐河白河交汇之处,然后交汇之流又注入汉江。而襄阳则位于三江交汇之上,襄阳城,则背靠岘山,虎头山,等诸多小山脉,可以说襄阳城是固若金汤。有此地势只能说襄阳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并不能说明它具有战略价值(对于古代而言)。他之所以重,那就要看它的背面是南阳盆地,直到黄河无险可守,南面是江汉平原,直达南岭,东可达长江之尽头,西出汉中进入川陕。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说。足可见其战略价值之重。

5、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蜀、魏交兵,蜀军占领汉中之地,进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为据守四川的屏障,成为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汉中之剑阁道是修建在大、小剑山峭壁间的栈道。该地两崖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曾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其险。

三、还有港口,也是必争之地,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与一些险关无异,如古黄河延津渡口,长江的夏口,江陵。

1、龙街渡: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北部,是昆明通往四川的“北大门”。由于两岸群山陡立,地势险要,金沙江水流湍急,加之为滇川通道枢纽,龙街渡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时诸葛亮在此渡江,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佯装渡江,掩护主力部队“巧渡金沙江”。

战略的布置,我认为应和战争的实际情况相关。一个地方是否是兵家必争之地,个人认为是考虑那个地方对战略全局的影响。因此一个地方,不同的战争可能会决定它是否就是要地。例如,一个地方在一次战争中,是对双方进攻或防守都占主动的地形,那么双方都对它要进行活动,如三国时的汉中,荆州等都是这样。

1、石寨山古墓群,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2、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西侧1千米,地处龙山东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东,俯瞰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遥遥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寺内建筑现存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

3、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4、五尺道遗迹,五尺道是秦汉时开辟的一条由今四川进人云南的官道,后来五尺道遗迹是了解和研究云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古代交通的宝贵资料,也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5、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

明朝正统六年,麓川思氏土司反叛,明朝派出王骥提督军务,征发十五万大军,从1441年到1448年七年间三征麓川,耗费大量粮饷兵力,才把思氏赶过金沙江,与思氏土司思禄发达成协议,允许他居住孟养,但不许越过金沙江。

"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

明朝靠军事平定了麓川,却没能在政治上摆平当地的生态,思氏最后被缅甸宣慰司莽纪岁之子莽瑞体攻灭,并且建立起了缅甸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吞并了众多土司,到了万历年间,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不断深入明朝骚扰。这时已经到了晚明,明朝国力下降,又有三大征接连发生,哪里还有力量再发动像正统年间那样的远征。

于是在万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抵御缅甸东吁军,本意是“断属夷挑衅之路,绝缅人私兵之端,树天地自然之险,省刍粟转运之劳,斯亦封疆之永利也”。

看得出来,陈用宾是一片好心。然而,腾越八关的设立,给之后中缅之间带来了不少麻烦,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朝设腾越八关的目的和效果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关隘,都是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区建设,但并不是关内的土地才是领土,关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周边的一片地区。如嘉峪关以西还有方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关以东有将近包括外兴安岭在内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腾越八关,指的是万初、神护、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这八关,它们分为上四关和下四关,每四关设置守备带兵防御。它们的具体位置见下图:

可以看到,它们扼守住了交通要道,切断西南边境出入的主要通路,控制的是八关内外的广大地区。

八关的位置,可以称得上险要。那明朝在这里派了多少兵力防守呢,根据明朝的《天启滇志》和《腾越八关九隘论》记载,每个关有营房二十五间,兵力二三十名,也就是说,八关的总兵力加起来是一百八十多人。腾越当地的军队当然也不止180多人,八关是被作为前沿的关堡来使用。

这里得说一下,兵力确实不多,不过这时已经到了明朝末期,二三十明军依托关堡的战斗力,或许也没想象的那么低。明末崇祯十三年,辽东锦州蔡家楼台驻守着17个明军,曾利用弓箭、枪炮抵抗八旗军四面围攻一天一夜之久才被攻克。

不管怎么说,人数也确实是少了点。更要命的是,这一百八十多人还不是每天上班,他们只在春天和冬天到岗,夏秋两季就放羊了——“春冬防守,夏秋散处腾地”,原因是地处深山密林,夏秋高温的瘴气让人无法忍受。

从地理上看,八关扼守要冲,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山岭之中其实是四通八达的,有着无数小道,有的地方就算没有路,也是可以通行的,这些是八关所难以时刻控制的范围,加上守关士兵人数过少,就更加难兼顾。

所以,八关的战略设想很美,现实却很无情,如果缅军要进入,它事实上难以有效阻止。

另外,李用宾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借助八关的防御,开展屯田兴兵,“用宾建筑关堡兴屯田以御缅”,也就是说,李用宾提出的是一个立体防御的构想,没有战事士兵可以耕种,有警报则入堡防御,省去了长途运输粮食的麻烦,自给自足又能给外敌震慑。

遗憾的是,屯田也进行的不咋样。

原因有两个,一个还是因为瘴气,“然迄今亦以瘴恶沌者不能耕”。另一个原因,则是山高皇帝远,号令不行,有狡猾者以公徇私,贪污不法。

“荒田亩,缺牛种,支借公朵银两,并家马口粮,与营兵乾折以完十分之一,而拖欠益多”。

不换贫而患不均,投机取巧者受不到惩罚,有心耕种者也难以继续,所以屯田成了徒有虚名。

八关没能起到设想中的效果,朝中大臣也多有批评。

看上去,设置八关是错了。

没想到的是,虽然八关本身难言成功,东吁军向内继续深入的势头却停止了。

那么是八关的震慑作用见效了吗?

也不是,是因为东吁王朝内乱了。

从腾越八关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开始修建起,缅甸东吁王朝就因进攻暹罗失败而陷入内乱,国王莽应里被杀,暹罗军乘势反推到了缅甸国内,东吁王朝内外交困,疲于应付,哪里还有力量再来袭扰明朝。

不管怎么说,这边境倒确实暂时安定了下来。

腾越八关的负面效果

八关建起来了,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关内土司和民众越关而过,但也形成个新的问题,让关内外的土司和民族产生了“内”和“外”的区分。

对于这些土司来说,原来是彼此一体,大家都是同一个部族,许多都是亲戚,世代联姻。但是八关一建,不少相同的部族就被隔成了两个部分,产生了内外之别,明朝为了区分,也用内外来称呼关内关外的部族,产生了“内夷”和“外夷”的称呼。

这样来区分,长此以往,大家就忘了原来都是一家人,关内外的土司和民众们也有了这样的感觉:八关以内是明朝的地方,八关以外则已经不属于明朝。

外夷望见(八关),皆曰:“此天朝地也。”而内夷倚以为重焉。

明朝对于出入八关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对于擅自穿越的“越度”这种行为,视为私闯边境一样的罪行。如果没有许可擅自通行,被捉到者要处以绞刑,守关者如果把守不力也要问罪。

除了明朝属地的民众,缅甸也这么看,八关的建筑被称为“屋瓦”,当地建筑称为“茅房”,他们说:屋瓦者汉人;茅房,我故地也。

关口

这是把八关以外的土地都视为自己领地了。

事实缅甸也是这么做的。从万历中期到崇祯末期,明朝国力一天不如一天,自顾尚且不暇,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来管八关这摊子事。

明朝在在西南边疆,原本有六个较大的宣慰司,分别是:孟养(缅甸克钦邦)、缅甸(缅甸曼德勒地区)、木邦(缅甸北掸邦)、八百大甸(泰国清万一带)、老挝(老挝琅勃拉邦一带)、车里(西双版纳)。

这么一发展,到天启七年(1627年),八关外的三个宣慰司已经被东吁军攻破,“三宣无恙三慰既尽”,到崇祯十七年,八关以外已经没有明朝能控制的地方,“八关之外,复成异域”。八关之内,只剩下了一个车里宣慰司。

八关的设立,相当于从心理上设置了一道防线,又使当地民众开始有了内外之分,缅甸也名正言顺乘着明朝力尽的时机,蚕食八关外的土地,这些负作用将在随后体现出来。

云南大理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横批是“风花雪月”,相传就是这个成语的来历。

“风花雪月”是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观。大理的上关(地名,下关亦同)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下关则是一个山口,清风徐来,舒爽惬意,人称“下关风”;雄伟壮丽的苍山横亘大理境内,山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人称“苍山雪”;洱海风光秀美,每到月夜,水色如天,月光似水,人称“洱海月”。

导语:大理苍山石门关景区,位于大理点苍山西坡漾濞县境内,是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昆明市约399公里,距大理市24公里,距漾濞县城8公里,景区规划面积28.2平方公里。景区于1993年经省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于2001年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著名景观有雾锁石门、福国晚钟、澄明虚谷、崖涧幽兰、霞客忘归、碧潭溅玉、万卷天书、凌云栈道、玉皇涌翠、苍山夕照等多个景点。

走进石门关关隘,在栈道的入口处就能够看到一个叫“飞拉达”的徒手攀岩设备,全长仅30米左右,难度不大,但是想要尝试的话,还得有点胆量。

再往里走,就能够看到蜿蜒盘旋于石门关隘口北面清凉山悬崖峭壁上的高空栈道了。其中的80米玻璃栈道恰好位于距离地面垂直高度的最高点,距离地面的最高垂直高度为170米,凌空漫步,惊险刺激之至。

这座新修建的石门关高空栈道,是目前我省第一条高空玻璃栈道,全长1550米,比著名的张家界玻璃栈道还要长20米。栈道上使用的玻璃,与张家界玻璃栈道的玻璃出自于同一个厂家,每平方米400元,是根据山崖走向尺寸定制的异形玻璃,每平方米的承重能力为6吨。

栈道的'另外一侧,还有一个凸出栈道外7米的玻璃观景平台,可供游客俯瞰全景:危崖飞瀑、碧水深潭。

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石门关栈道,其实只是石门关景区开发一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该栈道已完成项目建设并经过各项相关检测,玻璃栈道也是开放好久啦。

必玩2:除了玻璃栈道,石门关也相当有看头

石门关位于大理苍山背后的江边,有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清流飞瀑,奔泻而出,是一处神奇的景观。

周围巉岩壁立,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门关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开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后山,于1994年10月发现一处面积约16平方米的大型崖画,有动物、人物、果树、手掌银、房屋、追猎、圈舞等200余图,最大的画面约有1平方米,最小的约5平方厘米。

走完栈道,赏完美景!必须去饱餐一顿~

必吃石门关美食:(石门关景区内有多家农家乐餐厅)

3、新鲜蔬菜等地道农家美食

再给大家透露一下,石门关还将陆续推出大索道、露天温泉、日式禅院等项目,春节前,石门关五星级酒店也将试运营。

石门关景区开放时间:8:00—17:00

著名景点:水帘瀑布、玉皇阁、摩崖石刻、舍身崖、万卷天书

费用:石门关景区目前的收费标准为景区门票30元/人次,栈道游览120元/人次,电瓶车10元/人次。

自驾路线:大理下关——龙溪路——泰安路——南涧路——杭瑞高速公路——漾濞出口——G320——S236——直至终点。

石门关景区距离下关29公里,其中16公里为高速公路,从下关出发,约35分钟到达。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