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又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主产于闽粤、川、江浙等省的佛手,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

佛手是形、色、香俱美的佳木。佛手的花有白、红、紫三色。白花素洁,红花沉稳,紫花淡雅。佛手的叶色泽苍翠,四季常青。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千姿百态,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有诗赞曰:“果实金黄花浓郁,多福多寿两相宜,观果花卉唯有它,独占鳌头人欢喜。”佛手的名也由此而来。
佛手属芸香科香橼的一个变种,与原种性能相似,形态不同之点为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指。果肉几完全退化。供药用,为芳香健胃药。
是枸橼的变种,与该种的不同处是:叶先端印,有时有凹缺;果实长形,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其裂数即代表心皮之数。裂纹如拳者称拳佛手,张开如指者叫做开佛手。
我国南方各省区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园中。果皮和叶含有芳香油,有强烈的鲜果清香,为调香原料;果实及花朵均供药用。
还有一种解释,指的是佛手茶!佛手,佛手茶(永春佛手)的简称。永春佛手系“中国申奥第一茶”,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乃佛手品种茶树梢制成,是福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开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就像屋里摆着几颗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沁人心腑。
佛手本是柑桔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茶叶以佛手命名,不仅因为它的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而且因为制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于北宋,相传是安溪县骑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其法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清光绪年间,县城桃东就有峰圃茶庄,在百齿山上开辟成片茶园种植佛手。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原全国人大副委员会周谷城先生亦为之题赠“永春名茶”条幅。
永春佛手茶树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其中以红芽佛手为佳。茶树树冠高大,鲜叶大如掌,呈椭圆形,尖端较钝,主脉弯曲,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叶色黄绿油光,叶缘锯齿稀疏。
1、义乌南枣是浙江省传统名产。采用优质青枣精制而成。有淌江红枣和原红蜜枣两种。特征是,皮色乌亮透红,花纹细致,肉质金黄,个大均匀,为枣中之珍品。
2、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3、金华佛手,浙江省金华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金华佛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4、金华酥饼是浙江省金华市的一种传统小吃,也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传统特产。其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
5、宣莲,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特产,发源地在宣平西联乡壶源村,始种于唐朝显庆年间(656~660),以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肉酥味美、营养丰富而著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宣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华酥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华佛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华火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义乌南枣
金华佛手历史悠久,栽培佛手繁盛时期始于明末清初。金华罗店一带自然环境、水质、土壤颇适宜佛手生长。《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佛手柑,邑西吴罗店等望而却步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色香亦大胜闽产”。《本草纲目》中写道: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同时又写道:“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
金佛手在金华民间历来少有栽培,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将金佛手入诗入画,表达福寿、吉祥、丰收喜悦之意。在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有时表现得高雅,有时融入民间风俗,表现为一种民俗文化,佛手便成为雅俗共赏的珍品。有一位外国画家在一次画展会上被一幅来自中国的“金佛手”画所吸引,画中“小山农庄,夕阳西下,田地里生长着一只只金灿灿的异果”,如无数只“招财纳宝”的金色小手。这位画家不禁呼出:“遍地黄金,上帝之手”!
在古代,佛手是达官贵人家的珍品。文学世著《红楼梦》描写探春房中摆设,将佛手与颜鲁公墨迹同列。相传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慕金华佛手之名,来金华北山脚下观赏佛手,欣然挥笔写了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沁入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古代乡土诗人雪樵也这样写道:“苍烟罨丘壑,绿橘种千百;黄柑尤佳丽,伸指或握拳;清香扑我鼻,直欲吐龙涎。”对金佛手的色、香、形作了生动的描绘和高度的评价。
什么佛手,是芸香科柑桔属植物。
佛手是香橼的变种之一。是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茎枝多刺。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则有关节,但无翼叶;叶柄短,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至12厘米,宽3至6厘米,或有更大,顶部圆或钝,稀短尖,叶缘有浅钝裂齿。
总状花序有花达12朵,有时兼有腋生单花;花两性,有单性花趋向,则雌蕊退化;花瓣5片,长1.5至2厘米;雄蕊30至50枚;花柱粗长,柱头头状。子房在花住脱落后即行分裂,在果的发育过程中成为手指状肉条。
果实手指状肉条形,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果皮甚厚,难剥离,内皮白色或略淡黄色,棉质,松软,瓢囊10至15瓣,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种子小,平滑,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通常无种子。花期4至5月,果期10至11月。
佛手的香气比香橼浓,久置更香。药用佛手因产区不同而名称有别。产浙江的称金佛手(主产地在金华市),产福建的称闽佛手,产广东和广西的称广佛手,产四川和云南的,分别称川佛手与云佛手或统称川佛手。云南还有一些栽培品种,它的果肉有酸的也有甜的,果皮近于平滑至甚粗糙,果萼薄或增厚呈肉质,种子平滑或略具钝棱。
手指肉条挺直或斜展的称开佛手,闭合如拳的称闭佛手,或称合拳(广东新语),或拳佛手或假佛手。也有在同一个果上其外轮肉条为扩展性,内轮肉条为拳卷状的。
佛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严寒、怕冰霜及干旱,耐阴,耐瘠,耐涝。以雨量充足.冬季无冰冻的地区栽培为宜。最适生长温度22至24℃,越冬温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至1200毫米最适宜,年日照时数1200至1800小时为宜。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
佛手在我国广东多种植在海拔300至500米的丘陵平原开阔地带,而在四川则多分布于海拔400至700米的丘陵地带,尤其在丘陵顶较多。
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有栽种。南方各省区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园中。浙江、广西、安徽、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出产。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
佛手的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盆景花卉。洁白、香气扑鼻,并且一簇一簇开放,十分惹人喜爱。到了果实成熟期,它的形状犹如伸指形、握拳形、拳指形、手中套手形,状如人手,惟妙惟肖。
成熟的佛手黄色,并能时时溢出芳香,消除异味,净化室内空气,抑制细菌。挂果时间长,有3至4个月之久,甚至更长,可供长期观赏佛手花朵。
供药用,为芳香健胃药。成分含挥发油及橙甙等。功用芳香理气,健胃止呕,化痰止咳。用于消化不良,舌苔厚腻,胸闷气胀,呕吐咳嗽以及神经性胃痛等。[肝胃气痛(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鲜佛手12—15克(干的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治胃气痛有效。[湿痰咳嗽(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佛手、姜半夏各6克,水煎去渣,加砂糖温服。[传染性肝炎]佛手又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主产于闽粤、川、江浙等省的佛手,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佛手是形、色、香俱美的佳木。佛手的花有白、红、紫三色。白花素洁,红花沉稳,紫花淡雅。佛手的叶色泽苍翠,四季常青。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千姿百态,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有诗赞曰:“果实金黄花浓郁,多福多寿两相宜,观果花卉唯有它,独占鳌头人欢喜。”佛手的名也由此而来。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佛手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据史料记载,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花、果可泡茶,有消气作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据《归经》等载,佛手并具治鼓胀发肿病,妇女白带病及醒酒作用,是配制佛手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金华佛手历史悠久,栽培佛手繁盛时期始于明末清初。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将金佛手入诗入画,表达福寿、吉祥、丰收喜悦之意。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曾经写道白玉堂爱吃佛手疙疸下酒。还可以用来做麻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