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面积3.15平方公里。刘公岛风景区是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岛风光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后,已经成为知名的风景名胜区。
威海湾,位于中国黄海北部、山东省威海市区东部、赵北嘴和北山嘴两岬角之间。三面环山,海岸近似半圆形,海岸线长30多公里,口阔7公里,著名的刘公岛静卧湾口。南北两岸山势险峻,岸线曲折。威海商港位于海湾北部,冬季很少结冰,航道可常年通行。
威海湾是威海市航运、渔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湾口的刘公岛是著名的海防前线、旅游胜地。海湾所在地环翠区也是威海市历史上传统的市区、经济文化中心、威海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沿岸区域旅游、房产、高新产业等各业发展较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公岛、百度百科-威海湾
威海刘公岛占地面积3.15平方公里,海岸线14.95公里。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刘公岛自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来,景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丰硕成果。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铁码头等景点。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距市区旅游码头1.5海里,乘船15分钟可到达。它面临黄海,背接威海湾,素有“东隅屏藩”、“海上桃源”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刘公岛北陡南缓,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53.5米。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
图片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岛上地势北高南低,北坡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滩绵延,水清沙洁。岛上气候宜人,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和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2℃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刘公岛风景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温度12.6°C。由于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平均温度24°C。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威海市市最湿润的地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刘公岛为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委变化及季风进退明显。但由于三面环海,地形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相似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及温差小、风大、雾多、雨水充沛等特征。最佳旅游时间:夏秋两季。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