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中国海平面基准点海图。该海图,是我国海平面基准点的海图和海岸线的坐标。我国的海平面基准点是哪里?为什么定海?
中国海域面积广大,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相连接,拥有陆地、海洋及海岸三大海域;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93%.海洋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68%.因此,海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价值。我国海洋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海上地形复杂多变,主要包括洋脊、洋底、岛礁等。陆地主要分布于北纬30°-40°之间,东到黄海及东海海域,西至北冰洋及南太平洋海域多呈狭长带状,宽约1500-4000 km.黄海北部平均水深约900 km.南海南部平均水深约1200 km.渤海东部平均水深约1500 km.黄海北部平均水深约1000 km.渤海湾海区平均水深约600~800 km.东海南部平均水深约300~600 km.南海北部平均水深约600 km.南海南部平均水深约600 km.我国海域是世界上唯一兼有大陆地区和海洋两种地理环境的海域。沿海沿岸海域有不同程度的潮汐现象,海平面起伏较大.中国海域年平均潮差为7.7千米.我国内陆海水温度比沿海高1℃左右,平均水温10℃左右。
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海洋变暖也十分明显。中国的大陆沿海地区海平面已明显上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许多陆地城市、森林都被海洋淹没了。如果我国还继续生活在这片神奇海域内,海平面很可能继续上升。
沿海城市的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由于海岸线绵长、陆域广阔、海水蒸发量大,导致海岸线曲折、迂回而形成了许多“半岛”群。如果气候因素没有改变,各海岸的岸线就不可能连接起来。如果受季风和洋流等影响,海岸线变化将很大。如果海水变得异常混浊、变冷(受大陆环流影响),则整个海岸线就会弯曲,沿海城市就会失去海平面基准点。因此在中国大陆最东部地区,有两个海中平原和一个海岸是与海水温度有关、并且具有一定季节性的。
沿海地带的变化与海洋运动也有密切关系。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沿海地区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在海平面变化较大的年代里,海水对陆地的侵蚀作用明显增强。这是沿海地区迅速向大陆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5.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海平面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对海洋问题的政策。我国沿海地区是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海洋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对海平面与海岸带水文、地质、气候、资源等要素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