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毛泽东主席对武汉东湖宾馆的爱称,也泛指武汉,他说要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去就是要去武汉。武汉东湖宾馆是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除北京中南海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东湖宾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院内林路通幽、高树如云、鹭飞鹤翔,毛主席曾将这里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这是一个毛泽东情有独钟的地方,毛主席生前曾48次下榻这里,每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之久,可以说是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里也可以说是决定过中国走向甚至命运的地方。

1966年6月底毛主席离别韶山前往武汉,汽车开到长沙大托铺铁路支线,我们上了专列,毛主席自言自语地说:“又要到白云黄鹤的地方了。”7月16日毛主席在武汉横渡长江后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它一下,也没有。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7月17日,毛主席在东湖宾馆接见三批外宾.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以63岁的年龄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在武汉长江江水中游了2个多小时,并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共畅游长江17次,并乐此不疲。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27年春,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时候,毛泽东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吴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它只是夏口城一隅的“军楼”。金朝灭了吴栋后,三国统一了。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该建筑逐渐演变为用于公务和商务旅行及宴会的装饰性建筑。唐代诗人崔豪写了《黄鹤楼》,李白写了《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绝唱,使黄鹤楼自古闻名。
黄鹤楼是湖北省武汉市的。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
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
黄鹤楼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地址为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说:分两种。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因此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楼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称黄鹤楼。
因山说:历代考证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从第一层开始,整体建筑以向上收缩为主,增强了建筑牢固稳定性;楼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
黄鹤楼的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