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丰都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酆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鬼城”庙会的规模和景象都是长江流域罕见的。“鬼城”风景秀丽、溪水潺潺、山花欲燃、风光山色、鸟语泉鸣,令人心醉。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这就是展现在丰都鬼城的“阴曹地府”,一个鬼的世界就由此形成了。进入鬼城大门,便可看到人们俗称的“阴阳桥”,它是人们由阴间返阳间的必经之路。人们上行到名山山腰便可看到一个古式楼亭,在血锈般的门匾上书有三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鬼门关”。天子殿坐落在名山顶,它是山上最大的一座庙宇,与名山对立的是双桂山,位于双桂山的山腰是大成殿,规模宏大,独具特色。庙会是“鬼城”民族文化特色与金贸融为一体的民间贸易形式,每逢农历三月三至十五,丰都县城云集四海商贾商客,汇聚巴蜀,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被人们称为“鬼脸奇容”是其中一景。对于酆都鬼城的大概算是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我们现在来看看它神奇的传说。酆都城是阳间的“鬼城”和“十八层地狱”?阴曹地府和十八层地狱,本来只是佛教典籍中所描述的死后世界,可是后来却被道教沿用,并为其说词寻得合理的根据。在酆都城有一座景色优美的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五福地。根据东汉的《列仙传》和晋朝葛洪的《神仙传》书中所言,在汉代,曾有王方平和阴长生等人,弃官到此修道,最后终得道成仙,升天而去。随著王方平、阴长生二位仙人的名声日盛,招引了不少仙人到此来拜访。如传说中的麻仙姑,就曾来拜访过王方平,可惜没遇上。直到现在还留有她住过的“仙姑岩”、“麻姑洞”等遗迹。此外,吕洞宾也曾拜访过王方平和阴长生。后来,“王、阴”二仙人被讹传为“阴王”,又误作为“阴间之王”,因此他们居住的地方——酆都,进而成为阎罗王所主宰的阴曹地府了。东汉末年,五斗米教盛行于四川,而酆都在汉时属于巴郡,是早期道教的重镇之一。五斗米教因揉杂了许多巫术方面的东西而被称为“鬼道”,并将道中的巫师称为“鬼吏”。于是,这种神仙人鬼混杂的道教信仰,促成了“鬼城”的形成。因此,原来充满仙气的平都山渐渐渐地被鬼气所笼罩了,一大群的阴间鬼神纷纷涌进鬼国的京都——酆都,使这个地方成了阳间的阴曹地府。鬼城之说日益普遍后来,又加上《西游记》、《锺馗传》等小说的夸张渲染,酆都城是鬼城的说法越来越普遍,假的也成了真的。最后,成了真正的"鬼城"。自宋朝以来,人们藉著自己心中对阴曹地府的揣想,在此处修筑了一套如冥府般的建筑,使酆都更成了名符其实的鬼城。在酆都鬼城中,有各种如阴间的建筑,即:(一)路引:所谓的路引,长长三尺、宽二尺,以粗纸印成的一张通行照:上面印著“酆都天子发给路引”、“普天之下必备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天”,上方印有阎罗王的图像,下方印有“酆都天子”、“酆都城隍”和“酆都县府”三个大印。人死之后,要到阴间去报到的幽灵就得手持这张阎罗王所发的通行护照,在经过看守鬼门关的小鬼检查过后,才得以进入鬼国。从前,许多人为了替自己留一条后路,为自己的身后事打算,于是都到酆都来买路引,希望死后能够早日超生。因此,酆都的路引大大畅销,甚至连东南亚国家的人民都千里迢迢来买路引。(二)奈何桥:本叫通仙桥,是明朝的蜀献王所建。原意是说走过这座桥就可以得道成仙。可是,后来这座桥竟被改名为奈河桥。“奈河”是地狱中的河名,在《宣室志》中有一段关于奈河的叙述:“董观行十馀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於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由此可知,奈河是一条来自地狱、充满腥味、流著血水的河流。在奈河之上有一座桥,就是奈何(奈河)桥。这座桥又窄又险,凡是恶人的鬼魂经过这座桥,都会掉到奈河中,被河中恶鬼毒虫吃掉。《西游记》中所说的:“铜蛇铁狗任争食,永堕奈河无出路。”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如果生前是善人,则可顺利通过这座桥,转世为人。就这样,“通仙桥”这座“仙桥”便成了“鬼桥”——“奈何桥”。在酆都的奈河桥下开凿了一个池子,叫做“血河池”。有许多人为了死后能好过些,便到桥前焚纸钱、烧香、施舍财物。有趣的是,酆都的和尚尼姑们为了广开财源,故意在桥面上涂蛋白、桐油等物,使得许多过桥的人常常摔倒;这些人为了消灾免害,都大方地布财献祭,深怕得罪了诸鬼众神。(三)鬼门关:据说人死了之后,在进鬼国之前,必须先经过一座阴森森、把守严密的关口,俗称鬼门关。酆都的鬼门关相当吓人。从玉皇大殿往上走、就会发现一座黑漆漆的山门,彷佛血锈一般的横匾上写著"鬼门关"三个阴森森的大字。这个地方有一大片的参天古木、树上栖息著一群群的乌鸦,当冷风阴飒飒的吹过,确实鬼气逼人。(四)五云洞:位於三仙楼的东边,深不见底。据说这里是成仙的阴长生炼丹之处,也有人说是阴曹地府的入口。许多来此的香客,都会到五云洞的入口处焚烧纸钱,然后丢入洞中。因为洞很深,每当香客们将纸钱丢进洞中,一阵阵地风吹来,把纸钱吹得瑟瑟有声,一旁的山僧就说这是“群鬼抢钱”。酆都这座鬼城的名堂还有很多,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尚有望乡台、登天梯、孽障台等。水陆道场渡饿鬼这里也有十王殿和十八层地狱的塑像,同样很著名。除了酆都之外,还有另一个地方的十八层地狱塑像也非常有名。那就是位於山西省浦县柏山的东岳庙。东岳庙的规模极为宏大,占地也很广。庙中有各式建筑六十馀座。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十八层地狱,为了凸显阴曹地府的特色,这十八层地狱全都建在地下,让人身历其境时,有如身在地狱中。这十八层地狱由十五个孔窍洞所组成,其中有三个孔窍洞分成两层,总共有十八层。里面雕塑了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和人身一般高的塑像。除了这些塑像之外,还刻有各种小鬼冥吏、刀山、碾磨、油锅、锯解等群像,共一百二十多个。这些塑像可说是目前中国寺庙中罕见的明代泥塑,是极为珍贵的古物。另外,佛教在举行水陆道场时所悬挂的水陆画上,也有关於阴曹地府的描绘。所谓的水陆道场,起源於印度,根据佛书所云:阿难曾经在夜里梦见饿鬼向他要东西吃,於是阿难就设水陆道场,布施食物以救渡饿鬼。后来传至中国,据说是从南朝梁武帝时代先开始的。根据佛教的说法,凡是被水陆道场所超渡过的孤魂野鬼,都可以免去罪罚而得以升天,因此,一直到后世仍历久不衰。水陆书上所画的,有十殿阎罗、六曹四司判官、五道将军、牛头马面、小鬼夜叉及各式各样的地狱。目前传下来的明代水陆画以山西宝宁寺藏量最丰,共有一百三十九幅,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如此人间美景,还不一睹为快。参考资料:

丰都鬼城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
水路:重庆朝天门码头到丰都码头轮船,六个小时到达丰都,停靠丰都老县城,下船即是景区。
汽车:重庆四公里综合换乘枢纽车站每一个小时有发往丰都的班车,两小时到达丰都,下车为丰都新县城,转乘市内交通109路到景区。
动车:重庆火车北站乘坐动车到丰都丁庄火车站,一小时左右到达丰都,转乘县内的公交车,到斜南溪公交车站转乘109到达名山风景区。
自驾:重庆主城内环蟠龙立交转G50S(渝涪沿江高速)→丰都新县城。
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鬼国京都”、“中国神曲之乡”。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
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成为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丰都鬼城景区分为鬼城名山风景区和鬼王石刻风景区。
2015年12月,鬼城名山景区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重庆,巫巴文化的所在地,更有世界闻名的丰都鬼城,在这片繁衍千年的土地上也口耳相传着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
1.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七星岗
重庆民间有“七星岗闹鬼,金刚塔镇邪”的说法。通远门外的七星岗历来就是用来埋葬死人的乱坟岗,留下了“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的歌谣。据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攻下通远门后,曾在重庆城内颁布了大屠杀的禁令,而尸体全都暴尸于七星岗,从此七星岗更成为人人畏惧的鬼岗。(对于张献忠一人,历史上多有争论,有人说其残暴,还有其“七杀”碑的说法,既“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也有认为其对贪官污吏残酷无情,而对百姓多有爱护。)
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
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死伤无数。
1929年2月,潘文华上任后就着力将通远门外到上清寺一带开辟为新市区,从而将重庆主城面积扩大了一倍。在修建通远门至上清寺的公路,即现在的中山一路时,在七星岗一带挖出了无数尸骨,为超度亡灵、镇妖驱邪,潘文华建造了菩提金刚塔,并特邀西藏大喇嘛多杰格西来渝装经开光,该塔于1931年2月16日落成。
菩提金刚塔建在“凸”形台基上,外形偏向藏式佛塔建筑没,周围建有围墙。但实际上,菩提金刚塔却是30年代重庆殖民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菩提金刚塔兼容了多种建筑风格,高七丈八尺,共分为三层,全系纯石彻成。低部是四面方整的方形基座,中部为方形塔身,阴刻《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塔身四角为爱奥尼克祸卷柱式,塔身上边是一须弥座形方“表”,横书“菩提金刚塔”五字;再上是一座喇嘛塔,复钵北面有一拱形龛,龛内供奉一尊菩萨;复钵十三天的顶端为宝盖,两侧有翼形装饰图案。
2.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北碚鬼楼
关于北碚鬼楼,不仅在多部小说故事中有提及,还曾上过当时重庆的各大报纸,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至于为什么会闹鬼,历史小说《陪都鬼楼》里面写道:
“这嘉陵江上不是有三个峡吗?这峡叫温塘峡,峡上面还有个峡口叫牛鼻峡。在牛鼻峡口的出口叫磨儿沱,我们过江的地方叫大沱口,下面就是东阳镇和北碚了。磨儿沱出口有个滩叫虬门滩,进口还有个滩叫巨梁滩。这温塘峡至牛鼻峡口的阴气太重,那巨梁滩和虬门滩常常打烂船,那两个滩上被打烂的船淹死的人,那才多,不计其数,往往船上被淹死的人,我们叫‘水打棒’。去年,民生公司的铁哗子就在那儿翻了船,淹死了上百人。另外,那观音峡和磨儿沱又是棒老二最凶的地方,凡是商船经过少不了被抢,棒老二都要将船工和商人沉江,以防止被抢的人去报官。所以那淹死的人就冲流到这大沱口来,大沱口又是个过回水沱,那被淹死的人就在此地浮起来,那水打棒个个都是鼓胀胀的。因此,这儿的岸边就成了收尸埋人的棺山坡。前年,有个姓白的人不懂风水,在此托人建了座洋楼,就是上面的那座洋楼。那白洋楼就建在蛰蛛坟的坡上”
以北碚为中心,从巨梁滩到巴豆林,由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组成,全长27千米,俗称“小三峡”。?
3.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黄桷垭古道
黄桷垭,在清朝的时候是重庆往来贵州、云南等地的必经之路,过路的商旅众多,很是繁华。那个时候连接南山和上新街的就是这条石板砌成的上山路,道路两旁森林繁茂,登高更可看尽整个渝州两江四岸的美景,白天远望滚滚江水交汇朝天门,夜晚欣赏万家灯火忽明忽暗。
而且这条古道紧靠着从三国时代兴盛至今的道佛合一的老君洞道观,老君洞的签之灵,可以说全重庆的善男信女无人不知,所以香火旺盛至今。
现在,这条古道已经退出交通道路的舞台,成为了人们健身爬山的好去处。
不过,关于黄桷垭的灵异传闻也是重庆老一辈人茶余饭后经常聊起的。
4.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丰都鬼城
之处丰都历来有“阴曹地府”、“鬼国京都”之名,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在此修炼成仙,后人附会“阴、王”成“阴王”,丰都也就讹传成“阴都”。
这年旧历7月刚入夜,家住丰都的72岁的陈世文老人就劝诫孙子尽量少出门。“七月半,鬼乱串,这是祖宗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现在这个时候鬼门开,就像阴间的春节一样。”陈世文咕哝着。他听以前的老人说,在丰都老城,不管多高品级的大官上山进香,八抬大轿也进不了名山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百年之后,还都得归阎罗天子管。”
早已从县农业局退休的陈世文被揉碎的记忆里还有一只青花瓷碗。过去,从这个时辰算起,“鬼城”巷陌中的摊位,都会摆上这只盛满清水的青花碗。以前在丰都流传“上午人赶场,下午鬼赶场”,有人购买杂货的时候,商铺老板会把几枚铜钱放进碗里,下沉的就是人间流通的铜板。而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新死的冤鬼用纸钱来人间买卖,这样的生意,却是万万做不得的。
丰都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原本就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鬼文化发达,早已深入当地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在当地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灵异传闻。?
5.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唐家沱
重庆是座山城,山峦叠嶂,群山环绕,城市在山中上上下下,我们在坡坡坎坎中和城市一起成长。重庆又是一座水城,嘉陵江和长江在这里汇聚,一个绿水清波如秀丽女子,一个泥沙滚滚如肌肤黝黑的青年男子,两个人在这里相遇并融为一体,养育了千万的重庆儿女。
城市中的两条江流给人们带去了无数的喜悲,但江水走出城市一路东行在两岸崇山峻岭,峡谷无数的时候,又是怎么样一番景象呢?以前我对江水的印象总是停留在夕阳西下时那闪金光的宽广水面上,但一位水手哥哥却给我讲述了江水的另一面。
这位水手的船是一艘专门接待外国客人游长江三峡的邮轮,常年漂在长江的九曲十八拐上。他说,水属阴,阴气很重,所以船上总是怪事特别多。那个时候在江里,经常能看到漂浮的死尸(我们这里都称之为“水大棒”)。一般来说,作为对死者起码的尊重和礼仪,船只要能让的都会让路给死者,有时候实在让不了的才会狠心地直接开过去,而轮船那巨大的蜗轮瞬间就将尸体绞成无数碎片,坠落江底成为鱼类和江中其他动物的美食。
而在重庆的唐家沱一代,是一个着名的回水湾,因为江水在这里会打个转再前行,所以就成了长江中打捞尸首的固定地点。一般投江自尽和溺水的人的尸体都在这里打捞,如果在这里不能打捞上岸,亲人们再见到死者的希望就微乎其微了。
6.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云阳古堡
云阳县一处百年古堡,每到夜间,便会从里面传出诡异的声音。于是,“鬼怪”的流言在村子里流传开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子里人心惶惶。
这座古堡叫彭氏宗祠,又名彭家楼子,位于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小地名瓦琢溪。
彭氏宗祠坐西向东,复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享殿、耳房、厢房、高楼及四角炮楼组成。高楼居两院正中,正方形平面布局,木结构九级楼阁式,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下六层四周石砌墙体,面阔、进深均为10.5米,全楼通高35米。
彭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03年,于1823年完工,是渝东地区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奇特的晚清封建地主庄园。建筑形势宏伟,布局严谨,造形古朴典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也正因为历史久远,围绕在这“古堡”周围的各种传闻也就越来越多。而最近,关于这座古堡“闹鬼”的传闻又在当地卷土重来。
7.重庆真实闹鬼灵异地之长寿鬼洞
提到长寿区,大家往往会想到温馨的“寿星之乡”,想到那轻易就被阳光装扮得有些失真的长寿湖……但少为人知的是,在长寿所属的西山山脉中,有着一个名叫竹耳洞的洞穴,它仅有一个高约1米的洞口,但洞内最大的地方竟有足球场大,空高超过50米,洞内形态各异的石柱、石钟乳众多,形成了山、水、洞一体的绝妙景观……
不过,如果你在洞中多呆一会,你就得回到现实。尤其当你见到那遍布的尸骨时,亦真亦幻的幸福感瞬间就会消失,再加上洞崖上不时飞来的大片蝙蝠,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很容易让人想起那部探洞队员被集体屠杀的恐怖片《黑暗侵袭》。
在长寿葛兰镇塘坝村,四处流传着关于这个鬼洞的传说。当听说笔者想要进洞探访时,一位大爷面露惊愕地劝我:“你哪里找不到耍事,偏偏要来钻这个危险的洞。”大爷还给笔者讲起了鬼洞的传说:当年,四川白莲教起义失败后,一股幸存的人马为逃避清军的追杀,集体躲进洞中。但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清军的耳目,清军将前来将他们包围,但是,这些教徒死守住洞口,使清军们死伤惨重。最后,强攻不下的清军采取火攻,用柴木塞住洞口点燃,将洞内的人全部熏死。清军撤走后,村民路过洞口,据说仍能听见鬼魂的叫声,自那以后,这个洞便被称为“鬼洞”……
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位於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观光胜地。又称为「幽都」、「中国神曲之乡」,相传是酆都大帝与十殿阎君管理诸鬼之所。鬼城以各种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枉死城、奈何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
古传,中国北面有一处神秘荒芜之地,称「罗酆山」,该地为亡灵的归宿。後来,相传神仙阴长生、王方平在四川酆都得道,以其姓氏,树立「阴王」大纛,後人误将「阴王」作「阴间之王」解释。自此,世人误把四川酆都的「酆」字与罗酆山的「酆」字混为一谈,遂把酆都定为鬼城,又有「阴曹地府」一说。并认为酆都大帝是酆都的主宰,神仙阴长生、王方平二真君,则是其从神。也因为相传寇准、范仲淹死後到酆都治事,不少信徒将酆都大帝配祀寇相公、范相公。
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成为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丰都鬼城景区分为鬼城名山风景区和鬼王石刻风景区 。2015年12月,鬼城名山景区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酆都鬼城又称鬼城丰都,丰都鬼城,鬼城,位于重庆市的丰都县。
丰都被称为鬼城的历史,至今已有1900多年了,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传说丰都是阎王爷掌控的地方,人死后魂魄不散,都必须来这里报到,在这里总结前世善恶,成为阴间的鬼魂。生时作恶多的会经历十八层地狱,不能转世投生;生时多行善事的按前世因缘再投胎轮回转世,所以被称为鬼城。
丰都成为传说中的鬼城,一般有四中说法:
一、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
三、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愿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后来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刻意渲染,历代文人、官吏通过小说、诗词、游记和碑文的描述,一个比较全面的鬼城就在丰都形成了。它从虚幻到实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以及中国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结合起来;将民间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天下闻名的“鬼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