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定价通常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货币供需平衡来确定的。具体来说,货币的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而货币的需求量则是由市场上的经济活动和交易量决定的。当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时,货币的价格就会稳定。然而,如果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就会导致货币价格的波动,例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定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等。
货币定价是通过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来决定的。它们通过监控市场供求、国家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等因素来决定货币的价值。同时,货币的定价也受到国际外汇市场的影响,外汇市场的交易和波动也会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总体来说,货币的定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外汇汇率代表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兑换率。理论上,汇率的定价取决于两种货币之间的供求关系,长期来看应该向购买力平价回归。
在实务中,汇率受包括利率水平、国际收支情况、各国经济景气情况、政策因素、政治事件、风险情绪等在内的多种宏观因素影响;同时短期的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行为也会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
汇率一般有两种计算方式。
直接标价法:汇率升贬值率=(旧汇率/新汇率-1)*100;间接标价法:汇率升贬值率=(新汇率/旧汇率-1)*100;结果是正值表示本币升值,负值表示本币贬值。汇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两者属于相对概念,它们的升降所产生的经济现象正好相反。
远期汇率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RateParityTheory)。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之差。即: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两国利差
如果两国的利率不同,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资金的流动会导致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因此,远期汇率应该反映两国利率的差异,即利率平价理论。
汇率就是各国货币交换之间形成了比值,比如1美元兑7元人民币,那么美元相对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就是1:7。在完全开放的货币市场体系下,汇率就是有市场交易的决定的。而在独立货币体系下的汇率会通过相对市场化方式和央行调控来协调汇率的波动。
在金本位、银本位时代的汇率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在19世纪末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而一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当时的英镑是美元的4.8665倍,而4.8665就是英镑兑美元的汇率,这也看出了当时的大英帝国有多强盛。其他国家也是采用金本位制度,这要知道本国货币与黄金的比值,就可以算出与另外一个国家货币的比值,其中最多也是收取一点交易费而已。
可是,到了1931年美国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纷纷与黄金脱钩,取消金本位制度。美元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站了出来,并与主要国家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形成了一个雁行货币体系,美国继续同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跟美元挂钩。比值是一盎司兑35美元,而其他国家跟美元的挂钩比例就是汇率,甚至要求与美元之间的波动不得超过1%。
直到1971年,尼克松正式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解除“布雷顿森林协议”。世界货币正式进入了市场化运作。但美国不会轻易放弃美元霸权的地位,于是美元与最重要的石油资源进行的绑定,世界上的石油交易几乎采用美元结算,而且美元交易占全球外汇交易的60%以上。其他国家的汇率也是需要通过与美元汇率的折算才体系出来。而且,还有很多国家一定保持着与美国挂钩的办法,我国的台币、港币、澳币和人民币也是采用与美元挂钩的策略。而这种挂钩的兑换比例也就是汇率。
但各国的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国家经济实力、经济基础、货币供应量增长、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等多因素下的货币价值体现。也有一定保持稳定的货币,也有瞬间崩塌的货币。像津巴布韦币的1980年可以兑换1.4美元,可是到了崩塌时一张公交车票就要2万亿津巴布韦币。我国2018年的GDP总量90万亿,假如是津巴布韦币估计只能吃一餐饭的钱。
总之,汇率在早前是有黄金比值来决定的,而后是以美元汇率来衡量的,如今在一个市场全开放的时期。汇率除了国家的经济基础、综合实力、金融体系和货币最初定价外,最重要的还有国家对货币的泛滥情况,但大量印刷货币的结果一定是汇率不断地发生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