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change buffer机制通过将更新操作缓存在内存中,避免了频繁的磁盘IO,提高了写入性能。

当数据需要被读取时,change buffer会将缓存中的数据与实际磁盘中的数据进行合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此外,MySQL还有WAL日志和redo日志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持久化,即使发生宕机等故障,也能够恢复数据并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MySQL是一个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版本发布历史如下:MySQL 1.0(1995年1月):这是MySQL的第一个版本,实现了基本的SQL语言支持,但并未包含事务处理、外键、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高级功能。MySQL 3.0(1998年):MySQL 3.0是MySQL数据库的第一个大版本,引入了InnoDB存储引擎,这是一个支持事务处理、外键、行级锁和崩溃恢复等高级功能的存储引擎。MySQL 4.0(2002年):这个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特性,比如MySQL集群、MERGE存储引擎、视图和存储过程等,使得MySQL数据库变得更加强大和灵活。MySQL 5.0(2005年):这个版本引入了完整的事务支持、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并实现了更好的安全性和性能。MySQL 5.1(2008年):这个版本增强了安全功能和性能,并提供了更好的备份和恢复功能。还引入了一些新的存储引擎,例如Federated存储引擎和PBXT存储引擎。MySQL 5.5(2010年):这个版本引入了InnoDB存储引擎的新特性,例如缓冲池和操作优化。此外,还提供了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MySQL 5.6(2013年):增加了GTID复制,支持延时复制、行级复制。MySQL 5.7(2016年):支持原生JSON数据类型。MySQL 8.0.0(2016年9月):速度要比MySQL 5.7快2倍;可使用JSON数据的SQL机制;支持GIS;可靠性更高。MySQL 8.0.11 GA(2018年4月):支持NoSQL文档存储、原子的奔溃安全DDL语句、扩展JSON语法,新增JSON表函数改进排序、分区更新功能。总的来说,MySQL的每个版本都增加了新的特性和功能,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有需要,可以查阅官方网站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引入缓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提高系统性能:缓存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存储方式,能够减少对底层存储设备的访问次数,从而大大提升系统性能。在数据访问过程中,热点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可以加速对数据的访问速度。此外,缓存还可以减轻数据库压力,降低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减少网络传输量,提高数据的读取效率。
提高系统并发性:通过引入缓存,可以避免大量读请求打到数据库中,大大提高系统并发量。例如,Mysql单机的TPS大概为2000/s,即使通过分库分表,并发量也不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像redis这样的缓存系统TPS可以达到万级每秒,通过缓存可以避免大量读请求打到数据库中,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