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2023-08-26 06:54:34 浏览

《论语十二章》一方面论述了进修应该有谦善勤学的立场和好学好问、脚踏实地的精力;另一方面论述了温故知新、学思联合、学乃至用的进修要领,对后世的教诲理论影响极大。接下来汇集了《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接待检察。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子张》

孔子说:“学了(常识)然后按必然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舒畅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相识我,我却不愤怒,不也是道德上有涵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反省本身:替别人服务是不是经心勉力了呢?同伴侣来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先生教授的常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最先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力干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工作,六十岁能听得进差别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干事才能为所欲为,不会凌驾端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常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领会,那么就可以依附这一点去做先生了。”

孔子说:“只进修却不思索,就会疑惑;只梦想却不进修,就会迷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何等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勤学的兴趣。颜回的品质是何等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进修的人比不上喜好进修的人;喜好进修的人比不上以进修为兴趣的人。”孔子说:“我成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得意其乐。用不合法的手段得来的繁华,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小我私家偕行,个中肯定有人可以做我的先生。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进修,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本身纠正本身的弱点。”

孔子在河滨叹息道:“韶光像流水一样磨灭,日夜不断。”

孔子说:“部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凡人的志气却不行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遍及进修,并且能坚守本身的志向,诚心地提问,多思量当前的事,仁德就在个中了。”

《论语》是孔后辈子及其再传门生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约莫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门生、时人及门生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其时门生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险些失传。汉代经官府汇集整顿,曾有三种差别的本子传播,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居壁中发明的秦火从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笔墨(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粹者所传,有二十二篇。《鲁论语》为鲁国粹者所传,有二十篇。《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笔墨隶誊写成,史称今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按照,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举行考据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现实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接纳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谆谆教导,教育门生,或三言两语,点到即止;或开导论辩,侃侃而谈。语言活泼生动、蕴藉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擅长通过神气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间,“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并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逼真描画。别的,围绕孔子这一中间,《论语》还乐成地描画了一众孔门门生的形象。如子路的坦白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洒脱脱俗等等,个性光鲜,绘声绘色。孔子因材施教,对于差别的对象,思量其差别的素质、长处和弱点、进德求学的详细环境,赐与差别的教育。体现了诲人不倦的难得精力。如《颜渊》篇中所述,同是门生问仁,孔子有差别的回覆,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妙,故答以“仁”学大纲,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又怙恃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于“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闻斯行之。”由于“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诲要领的问题,个中还饱含孔子对门生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内容博识,涉及到政治、教诲、礼节、经济、文学、天道观、熟悉论等等,反应了孔子伦理系统最根基的思想,这个别系的焦点是“仁”,实行“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全国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禁止本身,让言行切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切合礼,全国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天赋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成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尺度,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烈、坚决、朴素、谦善。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尺度,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获得各人拥护,来往信实别人就会信托,干事勤敏就会取得乐成,给人慈惠就可以或许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施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底子,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门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博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申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看待别人,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子曰:“唯仁者能大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实申明仁德的价值和气力。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华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许,成为言行长短的尺度,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全国”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生理状况和民族性格的锻造历程中,起到了伟大的感化。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全国君王至于圣人众矣,其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平民,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皇帝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注本浩瀚,首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公理》、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