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没有叫雷峰塔的镇(雷峰塔在杭州),但是有个叫奎光塔的镇。
这个古镇虽然也有打造的痕迹,但与其他古镇还是很不同,主要是格局比较大气,即便很多属震后重建,毕竟有久远的历史,仿建也是有据可依的。

首先建筑都比较高大,我们主要在杨柳河附近闲逛,周围的建筑大多三五楼高,很多就是居民住宿,临街都是古旧色木墙木窗,配以尖尖的飞檐翘角,貌似也颇有几分年代感,当然也看得出一些现代气息——建筑太规范干净了,缺少一点老旧的生活味道。
杨柳街入口有个很气派的牌门,旁边一条小河当街流淌贯穿,不太清澈的河水哗哗向前,估计水量大的缘故。临河两岸皆精细的石栏杆,河上有很多座石桥连接两边街市,我印象深的一座名叫“大官桥”,貌似直白了点,少了点含蓄的雅趣。
杨柳河两岸,垂柳依依,花草艳丽,树木茂盛。各种店面应有尽有,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整个古镇,感觉游人并不多,我们在石板街上骑行,畅通无阻,过石桥,穿小巷,上下自如或服装店瞅瞅,或艺术店望望,或手工店看看,或河边茶桌旁坐坐。渴了,停下来喝口水;饿了,背包里有零食解馋;高兴了,拍个照,合个影……总之,在这里让人感到很放松,心情也格外舒畅。
街上,隔不多远就有铜制雕塑,带故事情节的,栩栩如生;还有不少砖石壁雕,都清一色黑白图案,立体的,很生动直观;我们还看见好几处大石头摆件,走近探寻,发现像是都江堰里的出土,看得见粗砂石头中间的木桩,摸一下,才知早已石化成化石了,这才是久远历史的产物!
杨柳街尽头,是连接都江堰的南桥,也是一座二层廊桥,砖木结构,非常有气势。估计这个是个古物,老旧的色彩,抬眼一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走进廊桥,木栏杆、木地板、木墙壁,木壁雕,很有沧桑感,像要穿越历史似的。临栏眺望,自都江堰流出的河水汹涌奔腾着逐渐远去,这就是造福整个川中平原的都江堰水利之一分支吧!
现如今的杨柳河街区,可能没有古代那么繁华热闹了,但天然的地理优势,把沿河两岸的生活滋润得无比安逸,人们在此筑室而居,闲暇饭后,去杨柳街散散步,坐在河边吹吹风,可能也是相当舒服惬意之事吧?
虽然,唐风宋雨已成过去,但在这里,川西风韵犹存,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宏扬,加上如今人们满足时尚的生活,却可以一直独领风骚,这也是一座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和最真实的存在吧!
蒲阳镇是都江堰市古镇之一,汉晋时称“蒲村”。唐宋时称为“蒲村镇”。明朝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间,名“蒲阳镇”。1958年在今栏厢村6组、8组发现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崇武将军杨××墓志铭上有“蒲阳镇”字样。据此可确证:明神宗(年号为万历)时,蒲阳即有镇之建制(该碑在1982年编志时,已上交县文管所)。
清沿袭明制,后改乡为村,更名为“蒲村场”。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创设自治,再次名“蒲阳乡”。古时,蒲阳之集镇在蒲阳河东南岸今栏厢村、互助村之间,地势低洼,蒲苇类植物丛生;又蒲阳在北山之南,古谓北阴南阳;又蒲阳半山半坝,坝镶嵌于川西盆地,即平阳大坝之边缘,此“阳”者,含“地势”之义。古时可能以当时之植被、村集所在地之地势、对北山的方位等,合三者为一,定名曰“蒲阳”。
1972年,互助大队在今蒲阳自来水厂西侧200米处开沟,曾挖出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铜钱1500余公斤。按“开元”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第二个年号(公元713——741年),经分析推断,可能是市场交易之小铜钱,唐中期时已发展为商业繁盛的集镇了。
蒲阳镇作为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的承载地,镇域内有拉法基、利尔药业、华都核能、丹夫泡吧等企业200余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为主业的工业园区;坚持推进农旅相融战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辖区主要以笋用竹、三木药材、猕猴桃种植为主,现辖区笋用竹种植面积10000余亩、三木药材6400余亩,猕猴桃种植面积2600余亩,耕地面积23000余亩。
2016年,蒲阳镇(含经开区)工商税收入库2.73亿元,固定资产(含经开区)投资达43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3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