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二人转的发源地和创始人都没有清楚的记载。
二人转(Erren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
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
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等曲调,丰富多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高亢火爆,亲切动听。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
由于二人转脱胎于东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转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块竹板组成,每块长四寸,宽一点五寸,演出时一手掐两块。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击,故此得名。演员即可用它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非常复杂的花点,又可随着手腕和舞姿的变化表现各种情绪。
伴奏时,可根据剧情、词意,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打出情绪或气氛来)、打挎大板等独到的技艺,具有“稳、浪、俏、哏”的艺术风格。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传统认为,“二人转”发源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年历史。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秘书长、金源文化专家郭长海先生经过多年考证,认为“二人转”起源于金代,距今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 郭长海先生认为,“二人转”是金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金源内地。如今的“二人转”是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演变。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