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夏历五月,因仲夏瘟疫风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很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身分。

2、虽然中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即已传播,并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据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3、端午节最紧张的两项勾当——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本身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进行祭图腾典礼,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4、他们把食品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即此刻的粽子),投到江里去。厥后他们另有在此日划着独木舟造访亲友挚友的做法。兴奋时就即兴进行独木舟赛,逐步演酿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