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什么意思?公历是阳历的简称,就是太阳历

2023-08-09 12:42:19 浏览

我们国家把每年的农历四月称为阴历,六月称为阳历,七月和八月称为夏历。我国历法分为公历和农历。公历是中国的历法体系之一,以太阳运行为主线;农历是以月、日、时与干支五行的组合来确定每个月的长短。为了统一阴历和公历,我国制定了黄道仪、历算和日食纪月方法。

农历又称阴历,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太阳运行为主线的历法。它以阴历(阳历)为基础确定月长、日长和时长(又称一年),其闰月称为闰四月、闰五月;以农历的干支(木、金、水三者合即为一日)与干支为主,采用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农历纪年方法(吕氏春秋)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形式——阴历)来确定每个月的长短和日长是以干支(木)作为闰月来确定。农历与阴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阴、阳为五行代表相生相克;阴阳合朔不统一;阴阳偏盛、偏小等。

公历是什么意思?公历是阳历的简称就是太阳历

我国用农历表示干支,并将干支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月份表示为一年12个月。由于每个月都是从月亮运行的轨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而不是从月亮运行的轨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时,因此把12个月来表示。每个月即为12个月。

我国古代采用的是平均年为365.2420日为一个周期的历法。每一个周期是根据一年12个月的天数变化而确定的。如一个月是10个月,则一个周期为10个月。如在公历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共出现了19个大周之日、22个小周之日、20个大周之日、6个小周之日、7个大周之日、4个小周之日、1个大周之日和5个大周之日。

5、历法的发展与改进(阳文法)

公元前104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王政时期下令:“凡诸历书、方图和星占,皆以黄、白二色为标准。”于是,各国的历书和方图便有了标准化的统一规范。公元938年,汉武帝采纳刘彻之言,发布“开成”元年为阳文法。从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纪年年节律。从此我国历代历书沿用了这些方法:西汉太初历用“阴文法”定年;唐朝太初历用“阳数法”确定岁首;明朝大明历使用“阳文六日一小节,为三十天”的方法纪年……经过历代历书的发展与改进,至今仍以这个方法作为基本的历法。例如明朝洪武九年颁布的新太初历里,有了黄道仪、算法等变化符号。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