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法定节日及民俗节日有端午节、教师节、儿童节、清明节、父亲节等。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台湾是9月28日,因为那天是孔子诞辰。教师节最早由南京中央大学在1931年发起建立,1952年确定为为9月28日,在这天各地孔庙都会举行隆重的典礼。当然也会有各种“庆祝教师节大会”或“师铎奖”之类的。
台湾的儿童节是4月4日,由来是在1931年的中华慈幼协济会提议,将这天定为儿童节,全国必须放假一天。但是,1991年-1997年这个节又与妇女节合并放假一天。1998年以后取消放假,并入“周休2日的假期”。不过,2011年起又恢复为假日。
对于整个台湾而言,清明还是“民族扫墓节”。清明前后,台湾很多机构都要举行仪式,遥祭黄帝。在台湾,并不是所有族群都在清明扫墓。一些漳州籍闽南人,就将扫墓日定在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他们这样做,是有其传统的。
台湾的父亲节也和大陆不同,是8月8日。据说全世界只有蒙古和台湾一样是这天作父亲节。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表示:美国为纪念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
台湾过年和大陆一样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台湾过春节与大陆各地差不多,可谓大同小异,保留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同时又带有台湾本地的一些特色——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台湾省过年的当地风俗有: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台湾过年习俗有以下:
传统认为每户家中都藏有福气财运,洒水、扫地与倒垃圾会将财神爷赶跑与扫走财富与好运,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所以传统习俗过年前全家会来个大扫除。
大扫除俗语说除旧布新,旧有的一年不管过得开不开心,透过大扫除将环境与自己的心情大扫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营造新的气象,让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过年期间则不可扫地,以避免把财神爷赶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过年期间必须等到初五隔日才可进行一次的清扫,扫地时要注意要"从外往里面扫",象征将金银财宝扫进来。
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总忙着贴春、福与春联。很多人的春与福是倒着贴的,
其寓意春(剩余:台语念)到(倒)、福到(倒)与好运到。
家家户户换上喜气的大红春联后,顿时之间,处处充满喜气,而春联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满思古幽情的诗句,更添增年节的气氛。
拜神、拜祖先传统所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农历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会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过年这段期间,过年前为了感念神明们一年保佑人间的辛劳,会拜拜并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职与休假。
祭祀祖先与先人们,除了慎终追远,过年前人间吃团圆饭,对于自己的祖先当然也要贡奉丰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们的辟佑,让后代子孙可以愈来愈好,家族兴旺、子孙满堂。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又称「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民间传说为张单。灶神为五祀神之一,与司命、行神、门神、户神,同为司察小过的家宅神祇,负责监察各家各户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
一般认为,灶神会在旧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家家户户的善恶,所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祭拜时多会有糖果等甜点,希望灶神吃甜甜、讲好话,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为自己招祥避祸。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神灵,是台湾民间信仰,也是台湾人、台湾本省人独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阶中官阶最小的,
台湾人常会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与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时,另设香案,以简单菜肴为祭品,并焚烧纸钱,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于是位阶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设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里的最后面,与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间送灶王爷和地基主回天庭过年的时间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有馀,另外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
通常对除夕当天下午祭祀祖先的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祭祀前的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并要点大红色蜡烛,全家按长幼顺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求来年多福。
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后,因为年关已近,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不论有钱没钱,都要采办一些过年时吃的东西或过年时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另外、一些应景的东西如春联、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为农业社会常常都是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要储存较多的食物,大过年的时候才不会食物柜乏;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大年初一超级市场就已开张营业,所以就不必准备许多食物,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改变,健康主义盛行,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不管是大陆还是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都有很多相同的过年习俗。当然也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习俗。台湾地方虽然小,但是台湾是综合了很多外来和地方的文化的。所以台湾的春节是非常有特色的。快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台湾会过春节, 台湾人大致有国民党带去的各省人、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台湾土著等组成,同文同种,所以会有春节。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台湾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传统认为每户家中都藏有福气财运,洒水、扫地与倒垃圾会将财神爷赶跑与扫走财富与好运,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所以传统习俗过年前全家会来个大扫除。
大扫除俗语说除旧布新,旧有的一年不管过得开不开心,透过大扫除将环境与自己的心情大扫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营造新的气象,让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时候但过年期间则不可扫地,以避免把财神爷赶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过年期间必须等到初五隔日才可进行一次的清扫,扫地时要注意要"从外往里面扫",象征将金银财宝扫进来。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台湾地区,大年夜全家大小围坐在火锅周围吃年夜饭,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不论是谁,桌子上所有的菜都要夹着吃,即使是平日里不喝酒的人,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
在除夕的前一天是小年夜,小年夜在台湾的习俗要拜天公。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
拜天公的仪式结束前要焚烧祭天的寿金(纸钱),焚烧寿金首先要烧长寿金再烧寿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进财,三杯酒与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最后才燃放鞭炮,当鞭炮放完后也就代表整个仪式完成。
除夕当天一定要祭祖,选吉时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为主(鸡、猪、鱼或鱿鱼)。除夕晚上要吃年夜饭!
有些比较传统的闽南家族还会围炉,围炉就是在用餐的圆桌底下摆木炭火炉,并在火炉周围放着红色的钞票,围炉过后小朋友就跪着向长辈说吉祥话与领红包。领完红包后就开始守岁,当天就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时间了,因为没有宵禁。在守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放烟火。我觉得这里和大陆还是很一样的。
台湾有些大陆北方的族群会在年夜饭时吃饺子(饺子代表元宝)。民国之前,北方会习惯在饺子馅里面放钱,所以当初国军中的某些北方族裔还保留了这个传统。在年夜饭吃到有钱的饺子就代表吃到钱,也就代表会发财的意思。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台湾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号也要在那天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清屯”,举行大扫除。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无法赶回,家人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叫“守岁”。初一这一天,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还要到庙里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
台湾的风俗禁忌:禁用送人粽子。台湾居丧之家要惯用包粽子,赠送粽子会被误解为视对方为丧家;禁用甜果(年糕)、糕点送人。台湾民间逢年过节常以甜果糕点作祭品;禁用扇子送人。扇子到天凉即不用,送扇子给人意味迟早要抛弃对方;禁用手巾(手帕)送人。台湾办完丧事要送手巾给吊丧者,表示让其与死者断绝往来,称为“送巾离恨”;禁用雨伞送人。闽南语“雨伞”与“互散”同音;禁用刀剪送人。刀剪有“一切两断”、“一剪两断”的含义;禁用镜子送人。镜子易打破,破境难圆。
可以看出来很多习俗我们还是一样,由于谐音或者祖传习俗等,因为台湾和大陆本来就是一家,由于长时间分割可能在有些方面不太一样,但是都是一个中国,所以还是大同小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