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哪几方面?(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哪几方面的知识)

2023-04-21 23:38:19 浏览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指责,要不断引导鼓励,加上适当指责才可以!

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哪几方面?教育孩子应该注重

1、孩子再小,所以父母都应该给足孩子面子父母首先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给足孩子面子,让孩子在无形之中收获温暖和光明。有心理学家曾说到过孩子在三岁以后是培养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时期,家长一定不容忽视。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和数落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内心觉得颜面扫地,甚至开始出现自卑感,也影响了孩子日后的发展。当你认为孩子不行的时候,孩子就真的不行了。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毁在我们的面子当中。2、情绪失控影响孩子性格很多父母现在都不爱和孩子进行沟通,总是一味的靠自己猜测去瞎编乱造。往往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们也开始出现了抵触父母的情绪。情绪教育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好的东西,它能够使我们的知识和品德意志方面得到较强的发展,也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建立在健全人格基础之上。情绪教育这几年也深受很多大人们的喜欢,重视孩子的日常性格,让孩子正确表达个人的情绪。父母在日常和孩子交流中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就是在管好自己情绪时再去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收获到更好的教育。

首先要做到五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亲子互动,陪伴成长、礼貌用语,常挂嘴上、父母有爱,孩子阳光、良好习惯,耐心培养。老话说“三岁定八十”,意思就是孩子在三岁时,是什么性格什么脾气,就注定了将来到了八十岁也是那种脾气性格,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要警醒做父母的一定要在孩子幼年时就打好基础,以免耽误孩子的一生,那么关于幼儿的教育又该如何进行才能打好根基呢?以身作则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今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和身边人有很大关系,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成长中的“导师”,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言传身教给孩子,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让孩子第一时间接触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打下稳固又牢靠的根基。陪伴成长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而这安全感多半都源于父母,所以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如果父母平时工作不忙时,应该放下手机、放下可以放下的事,多陪陪孩子做一下亲子互动,孩子的性格也会开朗一些,这样一来再给孩子做教育时,孩子也更能接受。但如果父母白天忙工作,晚上玩手机、看电视,那么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因此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孩子也会排斥,所以陪伴也是教育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礼貌用语有很多父母都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这里的指手画脚不是我们平时所说那个意思,而是让孩子帮我们做事,比如:让孩子给我们递东西、让孩子给我们分享零食等,往往这个时候,父母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特别得意,却忽略了孩子也希望被肯定,希望父母感谢自己,因此孩子心里特别失落。如果这时候我们在让孩子帮忙时带上“请”,当孩子递东西能说句“谢谢”,同时教会孩子说“不用谢”等礼貌用语时,孩子会很容易听懂,也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当孩子出门在外时,也会把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巴,孩子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有礼貌的乖孩子。父母有爱孩子能够生长在有爱的环境里最幸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将来即便是踏入社会,也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因为他们心里全是阳光,没有阴暗的一面,所以他们能把阳光带给别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而他们能有如此的心境,一切都归功于有爱的父母,因为父母有爱,家庭才有爱,孩子的成长环境才健康,所以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无言,但是却胜过千言万语。耐心培养好习惯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最顽皮,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所以无论是危险的还是有害的,他们都会如触碰,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们也会学发挥到极致,让父母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所以有很多父母就慢慢失去耐心,任孩子自由发挥。其实这种态度不对,要知道小孩子都喜欢顺毛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教,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孩子有不好的习惯,作为家长可以耐心的多说几遍,甚至让孩子切身体验都行,但是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因为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比较强,如果平时教育孩子时非打即骂,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皮。

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动乱讲话、区角活动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我和班主任老师也按照这些要求做。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第二,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男孩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明明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明明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第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亮亮个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做事总爱磨蹭、拖拉。个别交流中,我给她指出,你上课回答问题很好,也很守纪律,如果做事迅速就更好了。陆路学习习惯不好,我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监督他回家先完成当天的作业以后再玩,并且每天晚上都留一段时间专心的画画,看书或是写数字。现在,陆路上课集中注意听讲有了明显进步。  以上三点是我在幼儿养成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我感到家庭教育在幼儿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阳正确地教育孩子,只有让幼儿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广饶县实验幼儿园:成群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打骂,一起看看怎么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吧!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