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黄山叫什么名字请介绍一下黄山

2023-08-10 16:59:27 浏览

黄山在古代叫黟山。

快看黄山叫什么名字请介绍一下黄山

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

据地质资料分析,黄山在四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是古扬子海,两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印支地壳运动”变为陆地。此后,又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的磨砺和第四次冰川的洗礼,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雄奇险幻的景色,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释义:去过五岳之后,其他的山不过如此,无需再看;而看过黄山之后,发现五岳也不过如此了)”的美誉。

黄山之美在于其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巧石怪岩犹如神工天成。

黄山多陡壁尖峰的主要因素是花岗岩垂直节理比较发育。花岗岩是炽热的岩浆体冷却形成的,按照热胀冷缩的物理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其内部产生了很多裂缝,这些裂缝在地学中叫做“节理”,有垂直的,叫竖节理或垂直节理;也有横的,叫横节理。

黄山景观的形成与节理密切相关,山峰的陡壁,深谷的边坡,往往就是裸露的垂直节理面。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激烈的冰冻风化作用,黄山海拔最高超过1800米,山顶的寒冻风化作用强烈。花岗岩节理和矿物颗粒间含有的水分在冰缘环境中反复冻结和融化,冻胀作用和矿物颗粒间的差别胀缩使岩石发生破碎和崩坍,留下零星的石柱。

“十八罗汉朝南海”“仙人踩高跷”等著名景点,就是冰冻风化作用残留的冰缘岩柱。

在温暖潮湿期,化学风化对黄山地貌景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岩石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被破坏,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种现象叫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的结果就是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形,典型的例子就是狮子峰前的“猴子观海”、鳌鱼峰顶的“螺蛳”和天都峰顶的仙桃石。

黄山地貌的雕刻师,除了风化(岩石腐烂)、寒冻、雨水冲蚀、重力崩解,还可能有冰川作用。浦庆余告诉笔者,这牵涉到一桩科学悬案,即“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在第四纪是否有冰川发生”。这一问题自李四光1922年提出“黄山有山岳冰川”至今,在地学界仍未有定论。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黄山风景区面积16.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

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载(747),唐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过去,由于关山阻隔道路不通,一座奇秀绝顶之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它一露峥嵘,即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艺术大师、著名画家刘海粟不顾年高体弱,93岁十上黄山。香港摄影家罗苏民,不顾迢迢路远旅途只辛,20次上黄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16、1618年,在登山要冒生命危险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上黄山,而且两次都登上顶峰。叹而赞之,昭示后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等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载(747),唐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过去,由于关山阻隔道路不通,一座奇秀绝顶之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它一露峥嵘,即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艺术大师、著名画家刘海粟不顾年高体弱,93岁十上黄山。香港摄影家罗苏民,不顾迢迢路远旅途只辛,20次上黄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16、1618年,在登山要冒生命危险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上黄山,而且两次都登上顶峰。叹而赞之,昭示后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等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