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南阳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2017年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10个县、1个直管市。户籍人口1198.1万人,常住人口1006万人,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南阳市属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历史上,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南阳地处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南阳黄牛”、“南阳黑猪”及“南阳柞蚕”全国闻名。南阳旅游资源丰富,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等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
同时,南阳也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矽线石、石墨、独山玉、银矿、铜矿储量居全省首位;南阳独玉系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色彩斑斓,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南阳市属于河南省地级市。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行政区、4个开发区、11个县(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1201.88万人(2020年),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早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
主要有楚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各类古建筑群开发利用系列。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南阳的汉文化遗存,当以画像石、画像砖、陶狗等“南阳汉文化三绝”为代表,从发现的数量、规模、内容、研究及旅游价值,均属全国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阳
南阳古称宛,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和省级副中心城市[68],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1]截至2019年底,全市辖2个行政区、10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26509平方公里。[2]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阳常住人口为9713112人。[54]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历史。[47]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因地处伏牛山南麓,汉水以北而得名。淅川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调中线桃岔渠首工程所在地。[2]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吊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都发源于此。是“月季之乡”、“世界艾之乡”、“中国玉雕之乡”。[46]
2021年,南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42.22亿元,增速9%。[71]
个省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南阳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2017年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10个县、1个直管市。户籍人口1198.1万人,常住人口1006万人,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