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划龙舟的风俗,多在白天,可福州长乐江田镇的三溪村是: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

长乐籍进士张一渔与朱熹同朝为官,交情深厚,请朱熹来家乡三溪村开馆授徒传经,建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的紫阳阁俗称朱子祠,紫阳阁后面岩壁间有几株竹子,竹叶青翠,竹竿却黑如墨,人们称为墨竹,相传朱熹在此讲学时,常将用剩的墨水倒在这里,不知不觉就把青竹染成墨竹,可能朱熹老先生的墨水都渗透到了竹根,所以后来新长出来的竹子也是通体墨色!
屏山山巅有天龙井,巨石中央有一口天然圆井,这里是古人祈雨的场所,还有一个朝元观,又叫三台庵,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其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文昌阁等仍保存完好,朝元观对岸是柏山,山上有苏舜元题: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的三溪钓鳌台,是宋代篆书题记碑刻,至今极少,比较珍贵!
福建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6张)
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散绮遥连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三溪开发历史可追溯至唐季,三溪潘姓始祖著作郎潘纲当年迁居至此。宋时,这里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宋状元、宰相郑性之,签书枢密事高应松,监察御史潘文卿,太守潘斌,理学宗师朱熹等,或传学、或游观,或就学于此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潘氏子弟授业于朱熹,受其影响,连中进士者有10名。早在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潘循、潘衢兄弟同登进士;从第四代到第七代,曾出5个中丞,故有“二难进士,四叶中丞”之誉。在宋朝,仅潘姓一族就有59人考中进士。现尚留存许多唐、宋以来文物古迹,主要有天龙井、抟纱潭、九仙洞、皈愚洞、龙潭、钓鳌石和宋代苏舜元(字才翁)等摩崖题刻。“二难碑”横跨北溪、南溪的5座石桥,明代朝元观和陈省等摩崖题刻,潘文卿故居,紫阳阁遗址,明南昌知府庄维春故居,潘氏宗祠,“钟秀毓英”石碑坊及近百方散见于村间、庙内、桥边等珍贵碑刻,不胜枚举。
名人每逢端午节,总要在溪中竞渡龙舟,锣鼓喧天,颇为热闹。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对村庄进行整修、绿化,保护和修复文物古迹。
199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是。2015年10月,三溪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三溪村位于长乐市江田镇,亦名鼎溪,因屏山诸溪流会于石潭,成鼎足三分之势而得名。近几年,三溪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推动三溪村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建设。
应该说的就是江田镇得三溪村,那里还有一个蛮不错的三溪水库。
相关户籍信息是保密的事情
普通人无法随意公开查询到相关户籍信息的
相关户籍信息只有特定的部门可以查询的
长乐市三溪村是首批福建省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三溪是由潼溪、北溪和南溪交汇于破石潭而得名。天龙井位于屏山之巅。云雾随风起伏荡漾,势若“天龙”携群山奔向大海。相传井无底,古时有一小牛在此喝水,不慎跌入井中,后发现牛尸由东山尾海边浮出。这里又是人们禳旱祈雨的地方。刻有“天龙井,明兵部侍郎陈省题”几个大字。明兵部侍郎陈省把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只有50公分多宽、1米多深的石窟窿,把古代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的龙来命名这个石窟窿,不知当时是如何的神圣。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然。在天龙井的山顶,山脚下大片的农田和房屋呈现在眼前。可以居高临下,凭眺远望,欣赏漫无边际,海天一色的大自然美景。曾有“游人来三溪,必登天龙井”之说法。
蒋滨建说,据《长乐县志》记载,明朝知县戴永扑祈雨获成功后,曾写过一篇《三溪天龙井祷雨记》,记载的是长乐干旱,人们在天龙井旁求雨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字句:“中有一井如瓮,蓄泉甚深,有小蛰龙四足游衍其中,余辈拜祷于上,巫者焚牒,随见黑云一片,起于山顶,遮蔽烈日,洒雨数点,着人衣袂。当时童叟吏民不下千余人,咸额手欢笑,叹为神奇。”说明了几百年前的古人就注意到这些形状奇特的石窟窿。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古代人们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所以他们面对形如瓮状态的石窟就感到奇怪和神秘,又无法解释它们形成的原因,也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所以就认为这是天赐之物,最后古人就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其神话为神圣的祈福神物。
天龙井就是在三溪河谷冰臼旁边山上,两点直线距离不到500米,三溪河谷冰臼群是韩同林教授前来重点考察的冰臼群,认他为三溪冰臼群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形态丰富,在我国低纬度地区也不多见。天龙井是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上,分布有十多个大小深浅不一的石窟隆,只有天龙井这个洞是什么时候都有水,没有干沽过。78岁的三溪村人也是长乐民俗专家(潘心松)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天龙井的水从来没有干过,快干了就会下雨,十分神奇。韩同林教授的来信揭开了三溪天龙井的秘密。三溪天龙井山顶冰臼和河谷冰臼的奇观的发现为省历史文化名村增添新的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