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跟linux没啥关系,MBR分区表设计时用来存放分区信息的磁盘空间只够记录4个分区的信息,所以最多4个主分区,不过总有人有超过4个的需求比如要装一大堆Linux发行版,于是搞了一个扩展分区的概念,把原来的主分区里面再按照类似的套路分成4个区域,取名为逻辑分区,这个分成4个逻辑分区的分区就叫扩展分区。这样就从4个主分区变成了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包含4个逻辑分区)。要是还不够呢就在逻辑分区里面继续套逻辑分区(3+1(3+1(3+1))),就像下面这样。

不过这些基本是过时的东西,现在主流的都是GPT分区表,没有4个分区的限制,也就是说里面全都是主分区,没有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了。
hd 指硬盘类型是hd(一般是ide的硬盘)
hda中的a是指ide硬盘的第一个硬盘
hda1中的1是指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hda2中的1是指第一个ide硬盘的第2个分区
dhb1是指第二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sda1是指第一个S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系统分区的主要类别。
以windows为例,硬盘分区主要可以分为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主分区:由于硬盘的结构限制,最多只能有4个主分区。
扩展分区:在主分区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分区,目的是为了突破一块硬盘只能划分四个主分区的限制,扩展分区无法写入和读取数据,扩展分区只能有1个。
逻辑分区:逻辑是对扩展分区的'又一次划分,他可以将扩展分区划为多个逻辑分区供我们使用。
Ext2是GNU/Linux系统中标准的文件系统。
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的,拥有极快的速度和极小的CPU占用率。
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
Ext3是一种日志式文件系统(JournalFileSystem),最大的特点 是:它会将整个磁盘的写入动作完整的记录在磁盘的某个区域上,以便有需要时回溯追踪。
当在某个过程中断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直接回溯并重整被中断的部 分,重整速度相当快。
该分区格式被广泛应用在Linux系统中Linuxswap:它是Linux中一种专门用于交换分区的swap文件系统。
Linux是使用这一整个分区作为交换空间。
一般这个swap格式的交换分区是主内存的2倍。
在内存不够时,Linux会将部分数据写到交换分区上。
VFAT叫长文件名系统,这是一个与Windows系统兼容的Linux文件系统,支持长文件名,可以作为Windows与Linux交换文件的分区。
可以关注《linux就该这么学》这本书。
挂载好新硬盘后输入fdisk -l命令看当前磁盘信息
可以看到除了当前的第一块硬盘外还有一块sdb的第二块硬盘,然后用fdisk /dev/sdb 进行分区
进入fdisk命令,输入h可以看到该命令的帮助,按n进行分区
这里输入e即分为逻辑分区,按p即分为主分区,我们要将这块盘分为主分区即输入p
到这里输入该主分区为第几个主分区,由于是新盘我们输入1来分第一个主分区
First Cylinder是选择该分区的起始磁盘数,这里可自定义也可不做选择,默认是1,如无特殊需求强烈建议选择默认,也就是1来分区(直接按回车)
接下来是定义该分区的大小,如果按默认(按回车)即是使用全部可用存储额,也可以是用M或m单位结尾的数字(大写M是大B的意思,如果输入1M实际上是X8也就是8m的空间),这里我们先分一个1G的空间,所以输入+1024m
之后输入w写入分区,等待结束皆可
再输入fdisk -l 可以看到我们刚才分的一个分区,之后用mkfs -t ext3 -c /dev/sdb1进行格式化,如有多个分区可把sdb1改成sdb2 sdb3...以此类推,具体可用fdisk -l看到每个分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