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脑病毒什么是电脑病毒有什么危害

2023-08-17 13:32:34 浏览

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什么是电脑病毒什么是电脑病毒有什么危害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打开着。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您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

6、经常给自己发封E-mail,看看是否会收到第二封未属标题及附带程序的邮件。

您可以在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选购电信手机,网厅办理合约机赠送高额话费,可以0元购机,非常优惠,目前多个品牌4G机型全面上市!

电脑病毒是一种计算机干扰程序,借用生物学领域的术语来表示。这种干扰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反复地自我复制和扩散,破坏计算机系统内存贮的数据,危及计算机系统正常工作。计算机病毒一般隐藏在游戏软件、实用程序软件包和电子邮件系统发出的告示板信息中,用户如果使用、复制携带病毒的软盘,或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接收隐藏有病毒的信息时,病毒就会感染用户的电脑。由于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特殊程序,能够搅乱、改变或摧毁电脑中的软件,所以它的危害性很大。1989年9月,“耶路撒冷”病毒使荷兰10万台电脑失灵;1989年10月,瑞士邮电系统部分电脑由于病毒侵入而瘫痪;1990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公司由于电脑病毒,使该公司17万名职工推迟一个月才领到工资。

1988年11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莫里斯将自己设计的电脑病毒侵入美军电脑系统,使6000多台电脑瘫痪24小时,损失1亿多美元。1992年3月6日是“米开朗琪罗”病毒日,这一病毒使全球1万台电脑受袭击。据统计,北美的电脑病毒种类每4个月就翻一番。

1999年4月26日,一种名为CIH的病毒突然发作,仅北京某家电脑公司的服务部,就接到约7000个用户的求救电话,CIH病毒将电脑硬盘破坏,C盘文件丢失。

什么是电脑病毒?电脑病毒(Computer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电脑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电脑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电脑病毒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电脑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它能潜伏在电脑的存储介质(或程序)里,条件满足时即被激活,通过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从而感染其他程序,对电脑资源进行破坏,所谓的病毒就是人为造成的,对其他用户的危害性很大。

    第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理论的学术工作("病毒"一词当时并未使用)于1949年由约翰·冯·诺伊曼完成。以"TheoryandOrganizationofComplicatedAutomata"为题的一场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讲,后改以"Theoryofself-reproducingautomata"为题出版。冯·诺伊曼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复制其自身。

1980年,JürgenKraus于多特蒙德大学撰写他的学位论文"Self-reproductionofprograms"。论文中假设计算机程序可以表现出如同病毒般的行为。“病毒”一词最早用来表达此意是在弗雷德·科恩(FredCohen)1984年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

1983年11月,在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会议上,美国学者科恩第一次明确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演示。1986年年初,巴基斯坦兄弟编写了“大脑(Brain)”病毒,又被称为“巴基斯坦”病毒。

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诞生。由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编写。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引导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头”病毒。

1988年在财政部的计算机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电脑病毒。

1989年,引导型病毒发展为可以感染硬盘,典型的代表有“石头2”。

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1992年,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蝉”病毒。

1995年,当生成器的生成结果为病毒时,就产生了这种复杂的“病毒生成器”,幽灵病毒流行中国。典型病毒代表是“病毒制造机”“VCL”。

危害

1998年台湾大同工学院学生刘盈豪编制了CIH病毒。

2000年最具破坏力的10种病毒分别是:Kakworm,爱虫,Apology-B,Marker,Pretty,Stages-A,Navidad,Ska-Happy99,WM97/Thus,XM97/Jin。[9]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发作最多的十个病毒,分别是:红色结束符、爱情后门、FUNLOVE、QQ传送者、冲击波杀手、罗拉、求职信、尼姆达II、QQ木马、CIH。

2005年,1月到10月,金山反病毒监测中心共截获或监测到的病毒达到50179个,其中木马、蠕虫、黑客病毒占其中的91%,以盗取用户有价账号的木马病毒(如网银、QQ、网游)为主,病毒多达2000多种。

2007年1月,病毒累计感染了中国80%的用户,其中78%以上的病毒为木马、后门病毒。[12]熊猫烧香肆虐全球。

2010年,越南全国计算机数量已500万台,其中93%受过病毒感染,感染电脑病毒共损失59000万亿越南盾

我们的电脑时常受到电脑病毒的攻击,你了解病毒吗?不要被什么攻击了都不知道!下面由我给你做出详细的电脑病毒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脑病毒及其特点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种人为蓄意制造的、以破坏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为目的的程序。它具有生物病毒的某些特征: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和破坏性。

1、寄生性。病毒程序一般不单独存在,而是依附或寄生在其他媒体上,如磁盘、光盘的系统区或文件中。侵入磁盘系统区的病毒称为系统型病毒,其中较常见的是引导区病毒,如大麻病毒、2078病毒等。寄生于文件中的病毒称为文件型病毒,如以色列病毒(黑色星期五)等。还有一类既寄生于文件中又侵占系统区的病毒,如“幽灵”病毒、Flip病毒等,属于混合型病毒。

2、传染性。传染性是计算机最基本的特征,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通过自我复制到内存、硬盘和软盘,甚至传染到所有文件中。

3、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长时间地潜伏在文件中,很难发现。在潜伏期中,它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是秘密地进行传播、繁殖、扩散,使更多的正常程序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一旦满足某种触发条件,病毒突然发作,才显露出其巨大的破坏威力。

4、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随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差别极大。有的计算机病毒占用CPU时间和内存资源,从而造成进程阻塞;有的仅干扰软件数据或程序,使之无法恢复;有的恶性病毒甚至会毁坏整个系统,导致系统崩溃和硬件损坏,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特点、特性,计算机病毒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传染方式分类的病毒

1、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主要是用计算机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来取代正常的引导扇区的内容,而将正常的引导扇区的内容转移到磁盘的其他存储空间。

2、系统型病毒。系统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统中提供的一些程序而寄生或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3、应用程序型病毒。应用程序型病毒寄生于一般的应用程序中,并在被传染的应用程序执行时获得执行权,且驻留在内存中并监视系统的运行情况,随时寻找可以传染的对象进行传染。

按照表现性质分类的病毒

1、良性病毒。良性病毒是指那些只表现自己而不破坏系统数据,不会使系统瘫痪的一种计算机病毒。但在某些条件下,比如交叉感染时,良性病毒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2、恶性病毒。恶性病毒就是指人为地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的数据和硬件的一种计算机病毒。因此,其破坏力和危害极大。如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或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或攻击计算机主板上的BIOS芯片等等。例如,剧毒病毒DISKKILLER,在条件满足时会格式化硬盘;CIH病毒可洗刷BIOS的内容。

病毒感染的检测和清除

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可以大大遏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蔓延。但是,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预防计算机病毒。因此在“预防为主”的同时,不能忽略病毒的清除。

发现病毒是清除病毒的前提条件。计算机病毒的一般检测方法有以下两种。

1、人工检测。人工检测是指通过DEBUG、PCTOOLS、NORTON等工具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病毒的检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因而不易普及。

2、自动检测。自动检测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诊断、查毒软件(如瑞星、KVW3000等)来扫描检查系统或软盘是否有毒的方法。自动检测比较简单,一般用户都可以进行,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电脑就是:近来,还有一种关于电脑的说法很流行,说电脑不过是一种新的家用电器,就像电视机、照相机、录像机一样。一些电脑厂商为了迎合这种说法,甚至把电脑银灰色的色彩和方正的形状加以改变,以便让它向家用电器“看齐”。

的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电脑像电视能出画面、收录机能出声音、游戏机能玩游戏一样,只不过它的功能多一些———既能玩游戏、听音乐、看VCD,还能用来打字、画画……

然而,我的看法却不敢与上述观点苟同。我以为,把电脑当做单纯的计算机来看的人,未免太小瞧电脑了,计算和处理数据只不过是它众多能力的一种;而那些千方百计把电脑往家用电器里归类的人,有许多是推销电脑的厂商,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们能像轻轻松松买家用电器一样轻轻松松买电脑。这种说法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我总感觉,那些拼命把电脑往“家用电器”里推的人,就像掩耳盗铃的古人一样,是在自欺欺人(也许我这话说重了,如果因此而冒犯了什么人,请多多海涵)。好像只要把电脑往家用电器里一推,人们就可以继续居高临下地藐视一切,可以随意处置这些只要没有电就一筹莫展的铁家伙。如果你也真的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这里可以用上大家熟知的电影里的一句话:“我们以往的教训,就在于轻敌呦!”

电脑在我的心目中,既是一位神秘的天使,又像一个凶恶的魔鬼。说她是天使,是因为她是那样的神奇,你根本无法猜测她的本事究竟有多大,许多人类做不了的事,她干起来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尽管她是人类“造”出来的。而说它像恶魔,是因为它对人类引以为自豪并赖以为生的技能、技巧的摧毁和对人的淘汰是那样的干净彻底,毫不留情。

记得我初到报社的时候,经常到铅字排版车间看师傅捡字组版。每当发现个别不常用的铅字没有时,就让老师傅用手工现刻一个铅字。当时看到刻字师傅那一手既精湛又标准的刻字手艺,真打心眼儿里钦佩。

然而没几年,电脑来了,铅与火被光与电取代,阴暗脏乱的铅字排版车间变成了窗明几亮、清静舒适的激光照排车间。与此同时,那些绝技高超的老师傅也因电脑的到来而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些能快速从满是反字的铅字架上捡字的高手,面对小小的电脑键盘却无计可施……

类似的情景并不仅仅出现在印刷业,在电脑已被广泛应用的各个行业,都有人让电脑从原来的辉煌宝座上被无情地驱赶下来:金融行业的“数钞能手”、电信业的“活电话簿”、教育界的“活字典”,还有那些“心算超人”、“发电报能手”……在电脑的面前,全都黯然失色,不值一提!

面对信息社会已经发生的这一切,你还敢说电脑不过是一种家用电器吗?哪一种家用电器能有电脑这样的神通?又有哪一种家用电器能像电脑这样让人感到振奋或恐惧?

当今世界,与电脑相关的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电脑网络正越来越紧地把世界各地的人们“网”在一起,地球已变得越来越小。如今只要有台电脑,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尽览全球各个角落发生的各种新闻,与世界各国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打交道……

电脑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她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你不会画画吗?不要紧,你用电脑制作出来的作品,一点不比那些美术大师差;你不会弹琴吗?

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01、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性。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因此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在病毒运行时,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计算机病毒只有当它在计算机内得以运行时,才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等活性。02、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会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03、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04、攻击的主动性。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从一定的程度上讲,计算机系统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彻底地排除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病毒可以划分为:1、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2.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可分为: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3.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4.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按照计算机病毒存在的媒体进行分类:(1)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2)根据病毒传染的方法可分为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他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3)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