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公理》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义疏著作,该作品于唐高宗时成书,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同一。那么网友们知道《五经公理》成书配景是什么吗?下面一路来相识一下吧。

1、自东汉末年以后,唐初儒学内部宗派林立,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度持久破裂,经学也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呈现一派杂乱场面。
2、隋唐成立以后,为了同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理杂乱的经学,由朝廷出头撰修、颁布同一经义的经书。
3、唐太宗下令调集其时一些闻名的儒士配合撰修《五经公理》,因国子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名位独重,故由他卖力此事。孔颖达(574年—648年),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闻名经学家、教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录,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4、《五经公理》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贤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孔颖达物三百段。《五经公理》编成后,唐太宗虽赐与很高的评价,并欲施行。但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首要指出《五经公理》“颇多繁杂”,另有雷同“相互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相沿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据说其时诸儒观之,“服其精,”“亦称为允当。”因此,“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5、永徽二年(651年,孔颖达身后3年),朝廷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传播天下,在各级学校和民间施展感化,作为科举测验的尺度。
以上就是对于《五经公理》成书配景是什么的相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