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进程调度的理由很简单,即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cpu资源,让计算机系统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我们让它做的各种任务。

为此,可在内存中可存放数目远大于计算机系统内CPU个数的进程,让这些进程在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器的调度下,能够让进程高效(高的吞吐量–throughput)、及时(低延迟–latency)、公平(fairness)地使用CPU。
为此调度器可设计不同的调度算法来选择进程,这体现了进程调度的策略,同时还需并进一步通过进程的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来完成进程切换,这体现了进程调度的机制。
总体上说,我们需要何时调度(调度的时机)、是否能够在内核执行的任意位置进行调度(调度的方式)、如果完成进程切换(上下文切换)、如果选择“合适”的进程执行(调度策略/调度算法)、如果评价选择的合理性(进程调度的指标)。
优先数调度算法常用于批处理系统中。在进程调度中,每次调度时,系统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数最高的进程。
它又分为两种:非抢占式优先数算法和抢占式优先数算法。
在非抢占式优先数算法下,系统一旦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后,这个进程就会一直运行,直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使它放弃处理机,这时系统才能重新将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的另一个优先数最高的进程。
在抢占式优先数算法下,系统先将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度让它运行,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另一个优先数比它高的进程,它就要立即停止,并将处理机分配给新的高优先数进程。
linux不是有三个内核。linux是有五个组成部分。linux是整个操作系统的最底层,简称kernel。负责整个硬件的驱动,一个完整的Linux内核由5部分组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进程间通信、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接口 。
Process Scheduler称作进程管理、进程调度。
不会出现问题的,具体过程如下。
假设线程开始运行在core1上,对内存x将旧值b更改成新值a,在完成mov [x], a指令时,a这个值至少已经写到core1上的store buffer里面了。
线程要被迁移到core2,那必须是它被抢占,或主动让出cpu,或者主动睡眠才可以发生迁移到core2. 但不管什么情况,它必须在core1执行完schedule函数之后,才会发生迁移。
注意上述最后两条语句,它会产生一个mb,意味着执行到mb之后,刚才将x修改为a的操作,会从store buffer写到L1 Cache,并且会将invalid message发送到其它核的invalid queue上。
之后线程才被调度出来了。
而线程被core2迁移过来时,它要执行,也必须是另一个线程执行schedule之后才能轮到该线程执行。同样,scheuld函数在core2执行时,因为有mb语句,它必须将本core2的invalid queue上的请求应用到本核的L1 Cache上,才能往前执行,此时Core2上L1 Cache上x的值状态变为invalid。
所以线程在core2执行完schedule后,还没有返回到用户态执行,那此时Cache情况如下:
Core2: x值,无效, 因为收到core1的invalide message并应用到本Cache
然后线程执行到用户态时,访问x变量,本地cache是invalid,会发送读cache请求到core1,core1返回x的值为a给core2,此时core1/core2对x地址的状态均为Share。
所以Linux已 处理好进程调度与Cache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