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风暴是1997年。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面对排山倒海的卖盘,地毯式的轰炸,特区政府顶住了国际金融炒家空前的抛售压力,毅然全数买进,独立支撑托盘,最终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卫了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经济安全与稳定。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危害到世界金融。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暴跌,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转移目标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随后,香港恒生指数大跌,但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努力下,恒生指数止跌上扬。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暴跌,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加上俄罗斯卢布贬值,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