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孩子沉迷网络?让不上学孩子重返学校?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2年多来,专注于帮助叛逆厌学、辍学、休学、不上学、心理情绪障碍、沉迷网络、逃学等的孩子重返学校、爱上学习!联系我们免费领取解决方案。

孩子和你总顶嘴?何不用心生智慧!
精力有限难舍得,做到陪伴四原则!
我理解,你费心教导孩子,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教养。
任何一个父母都知道,顶嘴不是一个好的交流方式。
这个行为会把能好好沟通的交流,变成无意义的辩驳。
结局就是两个人闹得不欢而散,显然这不是好的沟通方式。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了,孩子很多时候并不会像大人一样讲道理,相反,他们还很任性。
有些孩子在自己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家长提出指正,他们还会反驳家长,甚至干脆就无理取闹。
比如李四是一个7岁的孩子,周末父母带着他去玩蹦床。
父母和李四,说好了只能玩30分钟,结果时间到了,李四不愿意下来。
不仅如此,还一个劲的让父母加钱加时间,“我不要,我不要,我就不下来!”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认可孩子的需求,但是帮助他遵守规矩。
“我知道你想再玩一会,但是父母的经济和精力都有限,我们该走了。”
说完,直接把孩子拎起来就走,并且在下次履行自己的承诺。
做好我们管心赢常说的陪伴四个原则,不打骂、不催促、不离弃、多观察。
不打骂在现代比较少了,特别是现在基本上都不会去打孩子,但是很多家长着急了,还是会去骂孩子,指责孩子,攻击孩子,“你为什么做得这么慢?”“生你不如生块叉烧!”
关于这一点,在小时候,很多家长好好和孩子说话,孩子是不听的。
所以这种对孩子的爱护和关心,说出口的时候,就变成了指责。
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指责的痛苦,而家长却感受到的是关怀孩子的正确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不觉得自己在骂孩子,是觉得自己在关心、爱护孩子,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而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越是这种时候,家长越是觉得自己有必要教育好孩子。
一旦孩子接受了指责之后,家长就会强化这种互动模式。
非但不会减弱,还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地指责孩子。
最后就导致了什么?孩子哪怕做错了,也要寸步不让,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也就是哪怕是顶嘴,哪怕是死鸭子嘴硬,也要撑到最后。
不催促这点是比较少家长能做到的,很多孩子为什么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莫名地有压力呢?
就是因为家长在不断催促着孩子,“你快点,你快点!”
“作业写完吗?”“马上就要迟到了!”“写作业怎么不见你这么积极!”
这个时候,孩子也会顶嘴,“别催啦,别催啦!”
有些家长就会问了,难道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家长不管吗?
管是要管,但是你记住了,你在催促的时候,其实就没有正在的陪伴到孩子。
你在催促孩子的时候,你们之间的互动,就不是你在陪伴孩子,或者说不是有效陪伴。
家长要是真的想希望孩子赶快把事情做好,那应该帮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做好计划管理。
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那就帮助孩子每天达成这个目标。
如果你计划孩子在6点前完成,那就在早上的时候,把今天要写的作业和孩子讨论一下,完成语文作业要多久,完成数学作业要多久,完成英语作业要多久,具体要完成什么项目,写字、背诵、计算题等等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安排那个时间段写什么作业,都是需要计划好的。
然后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来调整计划,让孩子习惯这种按照计划来进行。
不过有些家长,还特别喜欢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额外加任务,这是很糟糕的做法。
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了,即使按时或者提前完成计划,也得不到休息,那就拖着吧。
不离弃,就是你不要离开孩子,陪在孩子身边。
有些家长和孩子发生争吵,或者和孩子争辩不过的时候,自己就把门一摔,在另外一个房间里。
在这个时候,虽然你们还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也不叫陪伴。
有些孩子会故意挑衅家长,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这个孩子很乖巧,什么都不需要父母操心的话,父母可能就会忽视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挑衅也是一种顶嘴,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和孩子交流。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碗,如果孩子老老实实去收拾了,那么他又变成了隐形人,不被父母看到。
所以他要顶嘴,“不是我摔的!”“不是你摔的,那是我摔的?”
“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摔的!”“难道碗会自己掉下来?”
“就在旁边,我走过去就掉下来了。”“那还说不是你弄的?”
“是它自己掉的,我不是故意要弄掉的。”“还嘴硬是吧?”
如果孩子老老实实承认错误,父母就可能不会和孩子说这么多话了。
最后一个就是多观察,观察什么?在一起的时候,要观察孩子的需求。
亲子关系中,有一个经典的活动,搭积木。
在搭积木的时候,在有的家庭中,不是家长陪孩子玩,而是孩子在满足大人的需求。
比如,大人拿出一个图纸,和孩子说,“宝宝,我们搭这个积木吧。”
然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孩子想怎么玩,想怎么搭,就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意开始搭积木。
孩子不情不愿,还责怪孩子,“陪你玩怎么还这么多事情?”
这就是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常见。
甚至有些家长还会否定孩子提出的需求。
比如,一个经典段子,父亲对女儿说,“孩子啊,你是我的掌上明珠,你提什么要求,我都想满足你,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
然后女儿说,“那我想吃冰淇淋。”
爸爸说,“不行,整天就知道吃冰淇淋,你都吃多少个了。”
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觉得她的需求不对的。
之前还有一个实例,在家庭比较贫苦的情况下,孩子坐火车想多加点钱买卧铺,而妈妈指责孩子不体谅家长,非要铺张浪费,买坐票也一样能到。
我能理解,孩子其实不伤心买坐票还买卧铺,而是伤心需求被否定。
所以孩子也会顶嘴,“为什么我妈不理解我?”“为什么家里这么穷?”“我想买卧铺有什么错?”
想买卧铺只是内心的一种愿望而已,如果是能看见孩子需求的家长,就不会指责孩子。
反而会这样说,“我知道你坐火车很辛苦,所以想买张卧铺票,但是妈妈没办法满足你,家里没有这么多钱。”
其实家庭情况如何,孩子都清楚,如果父母能肯定一下需求,而不是否定,矛盾就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