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属于商丘市河南省,是地级市。商丘是省内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城市。下辖2区6县1县级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
商朝(约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
周朝(约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称宋国,都宋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封建,行郡县,商丘属砀郡(郡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商丘
商丘,简称“商”,河南省地级市,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有“殷商之源”的美誉。
河南商丘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商丘,简称“商”,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
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公里。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有“华商之源”的美誉。
中国华中地区,简称华中,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截至2017年底,华中地区常住人口约2.23亿人,生产总值约11.6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5.20万元。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之间,众多国家交通干线通达全国,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的战略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望北的作用。
华中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岗地、平原、丘陵、盆地、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嵩山、桐柏山、武当山、衡山等。其中平原和盆地、山区丘岭面积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5.7%、44.3%。
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分别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20%;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水面面积分别占湖南省总面积的51.2%、29.3%、13.1%、6.4%。气候环境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豫东地区,地处黄河故道,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辖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832.39万,面积10704平方公里。
个区商丘市介于东经114°9'-116°9',北纬33°3'-34°2'之间。西距省会郑州市230公里,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临安徽淮北、毫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阜阳,北望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的6.4%。市域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0.76%。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944小时,年平均气温14.2℃,一般最高温度39℃,一般最低温度零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雨、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1.34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4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03.6立方米。
商丘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结合部,是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商丘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商丘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距连云港港口300公里、青岛港500公里、上海港700公里。
商丘交通四通八达,是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以及连霍和济广高速在此交会,连霍、商周、商菏、商亳高速在此形成“米”字型,加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完成,构成了承东启西、通南贯北、内外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所形成的三个“十”字交汇,使商丘成为豫、鲁、苏、皖接壤地区的黄金交通枢纽。上海至德国法兰克福的光纤通讯电缆与京九光缆在商丘垂直交汇,西安至连云港的1800路同轴电缆穿境而过,可提供近万条国际国内通讯电路,构成了规模宏大的通讯网络。商丘军民合用机场和通往华东的沱浍河航运即将建设,届时将成为集铁路、公路、民航、内河航运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
商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板山羊、瘦肉型猪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林果、蔬菜、畜产品,永城枣干、柘城三樱椒、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等享誉全国。商丘是国家级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九十分之一,占河南省的九分之一,被誉为“豫东粮仓”。商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永城市、虞城县、夏邑县、柘城县、民权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面粉城”、中国钢卷尺城”、“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河蟹之乡”。商丘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储量达140亿吨的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2006年又在柘城发现了储量达12.43亿吨的大型优质煤田。2009年,永煤集团、神火集团再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128位、384位。
据史载,商始祖契居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都宋城(今商丘县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称梁郡。隋、唐时期称宋州;后唐改称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元、明、清朝袭之;民国十八年(1928年)起称商丘。新中国成立后建商丘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97年6月商丘撤地设市。商丘约有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火文化的发源地,“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纪元;“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阏伯在这里观星纪时、掌管火种。全国十运会在商丘举行了“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商丘是商人、商业、商品的发源地,商祖王亥在这里服牛驯马以利天下,开创了华夏贸易的先河,“三商之源”的事实已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8年1月,商丘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授予“华商之都”城市品牌。
商丘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景点30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城芒砀山大型汉梁王陵墓群出土的金缕玉衣,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曾留下邓小平、刘伯承、粟裕、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
商丘市辖六县一市二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190个乡级单位,其中14个街道办事处、66个建制镇、110个建制乡,有4837个村级单位,其中村民委员会4626个、居民委员会211个。
商丘是全省人口第四大市,占全省的8.3%。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832.39万人,出生人口8.37万人,出生率10.05‰;死亡人口4.33万人,死亡率5.2‰;自然变动净增人口4.04万人,自然增长率4.85‰。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8人。商丘是个多民族市,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成份35个。
近年来,商丘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商贸名城、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商丘又荣获商丘荣获国家园林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免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信访稳定和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32.9亿元,增长11.2%,首次进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5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3.2亿元,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4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5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4054元,增长8.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永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商丘是河南省的地级市,辖2区、6县、1县级市。
商丘,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公里。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截至2017年底,商丘市辖2区、6县、1县级市;商丘市总人口921.01万人,常住人口729.86万人,商丘市生产总值2217.89亿元,商丘市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4元。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市域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商丘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0.76%。商丘除永城市境内有小面积孤山残丘外均为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为30米~70米,坡降为1/5000~1/7000。
历代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和改道,加之长期雨水、风力等自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沙丘、滩地、背河洼地、湖洼地等相互交错分布的平原地貌,按成因可分为剥蚀残丘和沉积堆积两种类型。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商丘是中国旅游发源地和中国景区文化发祥地,截至2016年底,商丘市有景点30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