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
襄阳名胜古迹旅游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色,著名景点: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等;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阳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2013年襄阳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襄阳入围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襄阳是湖北省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省?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北邻河南省南阳市,南与荆门市相邻,东接随州市,西连十堰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景点有古隆中、襄阳城、唐城等。西汉初年始建襄阳县;隋朝,隋文帝时属襄州;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襄阳市属于湖北省的地级市。襄阳市,湖北省辖地级市,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全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襄阳市秦朝时为邓、筑阳、山都、_、随、_、鄢、_等县地。
西汉初年始建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自古分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50年,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市下辖襄城、樊城、襄州3个区,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设有国家级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津新区)和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县市区:
1、襄城区,是湖北省襄阳市辖主城区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南岸,因拥有始筑于汉初的襄阳古城而得名。
2、枣阳,湖北省直辖、襄阳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东与随州接壤,西与襄州区毗连,南与宜城为邻,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
3、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临宜城,西接保康,东北与襄阳为邻,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远安,东南与荆门毗连。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
襄阳是湖北省的地级市,不属于其他市区。
襄阳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襄阳市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枣阳东部的新市镇、鹿头镇、刘升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等,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
襄阳,原称襄樊,湖北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襄阳共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截止2021年底,襄阳市常住人口527.1万。襄阳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2021年,襄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43亿元。
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区,南漳、保康、谷城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设有国家级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东津新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全市辖区面积19774.4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5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千公顷。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50969人,其中市区人口1364545人(不含襄州区,含东津新区),占全市总人口的22.93%。全市非农业人口3118780人,全市男性3054500人。全市常住人口559.1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82%。人口出生率为11.75‰;死亡率为3.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