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主要节日有藏历元旦、正月十五、萨噶达瓦节等。

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
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除过藏历年外,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要过“雪顿节”。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
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过“望果节”,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是藏人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据藏族学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风土志》载,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藏族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
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汉字“吉祥如意”的字样。这表明哈达确实是汉族人发明的。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历年时的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
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时打扫卫生,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
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
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在民间迎娶送往也和节日一样热闹,娶亲时,主人要在酒壶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个予头,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时,长辈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轻弹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灵。
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酉+斗)满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婚礼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藏族传统宴席为分餐式,无饭菜小吃之分。
首道食品为足玛米饭,次道为肉脯,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等,还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为酸奶。席间不饮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圆满。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唐朝人在冬天泼水嬉戏,是源自西域流传下来的一项活动,这项泼水活动叫做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在寒冬时节,舞者头戴面具,赤身裸体,载歌载舞,人们互相追逐泼水,为乞寒之戏,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祛病。
泼寒胡戏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苏莫遮”,据说,苏莫遮本来是西域女子头上戴着的一种帽子,由羊皮制作,外面涂着油。
泼寒胡戏在很久以前就传入了中原,最早只是宫廷之戏,后来到了唐朝初期,在民间也广泛流行起来。
在《文献通考》中,对泼寒胡戏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而且还列举出了泼寒胡戏中使用的乐器
“本西国外蕃唐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
到了武周末年,泼寒胡戏成为了寒冬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当时的中宗和睿宗两位皇帝,非常喜欢这种异域风格味儿很浓的狂欢活动,所以,每年泼寒胡戏表演的时候,宫中的皇子们也会微服出行,赶去长安街头凑热闹。
在《新唐书》中记载,神龙元年十一月,唐中宗“幸洛城南门,观泼寒胡戏”;景云二年十二月丁未,睿宗“作泼寒胡戏。”
唐朝时期的泼寒胡戏,俨然已有了现在狂欢节的样子,而且,因为当时皇帝的喜爱,泼寒胡戏的规模也开始变得壮大起来。据说,由于各地开始纷纷组建自己的乞寒队伍,所以不免出现竞争攀比,逐渐失去了最初人们祈福消灾的韵味儿,所以,后来很多大臣开始觐见取消这项活动。
唐玄宗时期,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上奏,于是在开元元年冬天,敕令“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以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从那天开始,这项冬日里热闹的狂欢活动便逐渐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朝前期,一种源自于西域的游戏开始流行,后人称为“泼水节”,当时叫作泼寒胡戏,还要另一个别名叫作苏幕遮,相信提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范仲淹等诗人就曾写过以此为名的诗词。泼寒胡戏刚开始在西域是为祈求祛病祛灾,是乞寒之戏,人们赤裸着半身,击鼓唱歌,互相泼水。到了唐朝后期,这个传统被重视了起来,原本是表演给人看的演员表现,到了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参与进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大型团体庆祝活动。
其实现在看来,古代的人们一点也不古板迂腐,他们想的很多有趣的事情也一直被流传至今,他们的生活不见得不比我们丰富,而且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到现在冬天过年之际,街上游行表演也会出现诸如此类,青壮年们赤裸着上半身扛着冰块或冰桶,这些看起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
不管是古时还是现在,也确实有很多人对这类“折磨身体”之事持反对意见,觉得为什么做出这么荒唐的事,明明就是寒冬,为什么还要索寒?而依我之见,这种活动是真的特别磨练心性,意志力在此刻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些冬泳的人一定是毅力顽强的勇士们。所以当时唐朝唐中宗也是,不理会他人谏言,刚开始依旧支持举行这类活动。不过后来慢慢被人极力劝阻,此等风俗也被禁止了好长时间。
想来要是当时一直盛行,估计现在我们还会照搬,用来庆祝寒冬节日。
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巴拉特节”、“白雪节”。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时间一般为伊斯兰教历9月1日至10月1日。在此期间,维吾尔族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禁止吃喝。封斋期满之日,即大致回历10月1日为开斋节。这一天,维吾尔族穆斯林们都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出来游玩,节日一般要过3天。
肉孜节过后的第70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经济条件的维吾尔族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节日期间,维吾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内会礼,向真主祈祷。会礼散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旬到家诵经。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旧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一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鹤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嘛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一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次日,维吾尔族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节日期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等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还要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人们还要上坟祭典祖先,在亲人坟头上洒上谷物。节日期间,还会动员全村老小,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因为是在初春,诺鲁孜节又称为踏青节,维吾尔族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要拾首楷,吃首楷,也送给街坊邻居尝鲜,3月20日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节”(即树木发芽节)。在这一天,维吾尔族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并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好的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还开展体育比赛、趣味智力竞赛、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
总之,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节日期间,都要宰羊或宰牛,大家互相拜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是维吾尔族最为盛大的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油葫芦”节,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节日那天,维吾尔族居民多烧油葫芦,形成满村灯火,宗教人士则通宵念经。
白雪节是维吾尔族的节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的娱乐活动。当下过初雪之后,维吾尔族的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的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西域没有春节这个概念。
西域民在伊斯兰传入西域之度前这里就是佛教圣地,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渐氮化这一这一概念,不过现在问在新疆春节时,由于放假,大家都会在一起吃喝玩乐,什么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各族群众都会互相答走动祝贺的。
《唐代》一书援引慧琳释苏莫遮帽云:“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一作慈)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此谓驱鬼一说。
乞寒一说则是所谓原本出于伊兰,传至印度以及龟兹的胡戏,在乞寒节这个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的节日上戏词之调名。中国的乞寒戏乃唐代自龟兹传来。为此者多属胡人,碧眼紫髯,指其为伊兰族而言耳。“绣装帕额宝花冠”,即吕元泰疏中所云之胡服。
因该是7越初1到7月初7这个时间